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东江

东江

①又名上江、白蚬江、白蚬湖。为古代太湖尾闾之一。晋顾夷《吴地记》、庾阐《扬都赋注》、唐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皆以此为《尚书·禹贡》 的三江之一。故道自今江苏吴县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与松江分流,经白蚬湖东南流入海。8世纪以后逐渐湮废。

②即东阳溪。在今浙江金华、义乌二市境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义乌县:东江“即东阳溪也, 自东阳县流入境,县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合焉,至县东三里始有东江之名”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义乌县:“东江,古乌伤溪。”

③在今湖南常宁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常宁县:东江“在县城东。源出县南六十里天窗岩,北流入湘”。

④即今广东南雄、始兴、曲江、韶关等县市境之浈江。《初学记》卷6“”引盛弘之《荆州记》曰:“始安郡有东北二江。……东江发源于南康大庾峤下,经始兴县界,南流西转,与北江合于郡东,注于南海。”《水经·溱水注》:“东溪亦名东江,又曰始兴水……又西注于北江,谓之东江。”

⑤即今广东东部之东江。为粤江主要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0广东:“东江源出江西安远县界,流入惠州府龙川县境,至县南为龙江。又西南流经河源县南为槎江,南流至府城东北,折而西,过博罗县南,又西南流入广州府东莞县境,经县北,又经增城县南,而至府之南境会西江以入海。”

⑥即皮岛。今朝鲜铁山县南之椵岛。《明史·毛文龙传》:天启年间,文龙“设军镇皮岛如内地。皮岛亦谓之东江,在登、莱大海中,绵亘八十里,不生草木,远南岸,近北岸,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大清界,其东北海则朝鲜也。岛上兵本河东民, 自天启元年河东失,民多逃岛中”。


(1)古水名。(1)古代太湖尾闾之一。又名上江。晋顾夷《吴地记》、庾阐《扬都赋注》、唐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皆以此为《尚书·禹贡》三江之一。故道自太湖之东七十里三江口分松江经白蚬湖东南流入海。自公元8世纪以来,逐渐湮塞。(2)今广东省北江上游浈水的古称。又称东溪;因在始兴县境内,亦称始兴水。(2)今水名。(1)珠江东支。古称涅水。又称循江、龙川江。在广东省东部。清《广州府志》:“以其在省治之东,故谓之东江。”东源寻乌水,西源定南水(九曲河),均出江西省南部安远、寻乌两县间,南流到广东省龙川县五合附近汇合,折向西南流,至珠江三角洲狮子洋出虎门入海。长523千米,流域面积3.32万平方千米。多年平均流量737米3/秒。上游多峡谷险滩,中游沙洲棋布。主要支流有新丰江、增江、西枝江、秋香江、浰江等。新丰江等支流上建有水库和水电站。龙川县以下可通航。(2)即“贡水”。(3)即“皮岛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茅峒

   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“东门营” 条内: “又有茅峒,在府东南十里。四山环合,中有隙地,可以藏兵,当山缺处,一径迤逦,通神电以西诸路。成化二年,‘贼’邓公长据此,知府

  • 三川县

    ①西魏改长城县置,属中部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西南六十里固县。《元和志》卷3三川县:“古三水郡,以华池水、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会,因名。”隋属鄜城郡。唐属鄜州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)并入洛交县。②金升三

  • 丁溪场

    北宋置,在今江苏大丰县西南丁溪村。产海盐。《寰宇记》卷124盐城监盐场九所有丁溪场。清时设盐课大使。民国设场知事。即今江苏省大丰市南古丁溪。北宋以后设盐场于此。

  • 九门郡

    隋义宁元年(617)置,治九门县(今河北藁城县西北二十五里九门回族乡)。领九门、信义、新市三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市西北境一带。唐武德元年(618)改名观州。隋义宁元年(617年)置,治九门县(今河北

  • 福善山

    在今江西南丰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一》: 福善山 “在南丰县西南五十里。峻嶒高峻,与军山并峙。产茶最佳”。

  • 陶洪坝

    亦作桃洪坝。在今四川叙永县南。清嘉庆《泸州志》 卷11: 陶洪坝,“ 《明史》 作桃红坝。治南二十里。古蔺州地。明侯良柱等擒斩奢崇明、安邦彦于此”。

  • 乌古部

    又作于厥、于骨里、乌虎里。辽北境部族,属乌古敌烈统军司。游牧地相当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部、蒙古国东方省东部地。

  • 沙市

    ①一名沙头市。即今湖北荆沙市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过白湖,渺然无津。抛江, 至井子铺……日入,泊沙市。”即此。范成大《吴船录》卷下:“至荆南之沙头,宿沙头。一名沙市。”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沙市,地本

  • 亭水

   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府句容县: “亭水旧在城东。《志》 云,源出县北三十里之亭山,绕县城东,又南与赤山湖合,流经百堽堰,下流入于秦淮。”

  • 纳职县

    唐贞观四年(630)置,属伊州。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西三堡。《元和志》卷40纳职县:“其城鄯善人所立, 胡谓鄯善为纳职, 因名县焉。”开元六年(718)废。十五年(727)复置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