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东山

东山

①在今河北赤城县北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:东山在“卫(独石城)东三十里。极高峻。上有墩台,可了三百余里”。

②即土山。在今江苏江宁县(东山镇)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“东山”条:“上元县有两东山。一在崇礼乡,即土山是也。晋谢安寓居会稽栖迟东山,此安之旧隐也,在会稽。后于土山营筑,以拟东山。”唐李白《东山吟》:“携妓东土山,怅然悲谢安。”即此。

③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之东山镇。明成化中置巡司。清乾隆二年(1737)设太湖抚民同知治此。

④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三里。《宋书·臧质传》:元嘉二十八年(451),魏主攻盱眙,“筑长围,一夜便合,开攻道,趣城东北,运东山土石填之”。

⑤在今安徽巢湖市东。《宋史·刘锜传》:南宋绍兴十一年(1141),刘锜败金人于石梁河,追之“又败于东山”。即此。

⑥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宁国县:东山“在县东南五十里。山南溪峒逼隘,至此独豁然开朗。下有渡,曰石口,即东溪所经也”。

⑦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南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:谢安“高卧东山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东山“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。晋谢安所居,一名谢安山,特立于众峰间,下视沧海,天水相接”。

⑧在今浙江金华县东五十里与义乌、永康、武义诸市县交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金华府:东山“高千余丈,周三百里,东接东阳县之大盆山,南为武义县之八素山, 山之高��, 曰齐云岗”。

⑨即临安山。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十八里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:谢安“尝往临安山中……高卧东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一》:“东山因谢安名者三, 一在临安。”成语“东山再起”,即出典于此。

⑩在今福建松溪县东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松溪县:东山“一名吴家山。自趾至顶皆石,少树木。旧产银矿,有穿穴十余,深邃盘曲,莫究深浅,取矿者必举火以入。宋隆兴间,尝立瑞应场,设官采银。后废”。

(11)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建阳县:东山“雄壮秀丽,中有一峰,高出群山,曰妙高峰”。

(12)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十里。《南史·虞寄传》:陈天嘉二年(561),虞寄在晋安避陈宝应之乱,“常居东山寺,伪称脚疾,不复起”。指此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引《闽县志》谓“山有狮子峰、榴花洞、圣泉、神移泉、龙首涧、灵芝坞诸胜”。

(13)即今台湾省台南县东北东山乡。旧名番社,为高山族泰雅人哆啰啯社地。乾隆间称哆啰啯街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山。

(14)在今江西吉水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1吉州:东山“吉水县亦有东山。有解空寺、清凉寺、般若寺。有瀑布直下数百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吉水县:东山在“县东二十里,绵亘二百余里。刘智请移郡,谓东通大山,即此。上有田可耕,茶药可采。山之阳有瀑布,悬流凡数百丈”。

(15)在今江西大余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大庾县:东山在“府东南二里。隔江山势特起,俯瞰两城。其左折为亚东山,泉石甚胜,亦名南山”。

(16)在今山东昌邑市东二里。俗名土埠,亦名东京埠。长数里, 石磴崎岖, 峰峦奇秀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安元年(196),北海太守孔融走保都昌,青州刺史袁谭攻融,“城夜陷,乃奔东山”。即此。

(17)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(故江陵县城)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64江陵府:东山“《江陵志》云:在城东北,临北海上”。

(18)在今湖北石首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石首县:东山在“县东七十里”。

(19)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房陵县:东山“沮水所出,东至郢入江”。

(20)在今湖北荆门市东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8荆门军:东山“在军城南一里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2荆州府:东山“在荆门州治东。上有楚望亭。亭侧有塔甚高,人多题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荆门州:东山“在州治东南一里。一名东堡山”。

(21)在今湖南华容县东三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2岳州府:东山“峰峦秀丽,连亘百余里。古松夹道,驿路经其中”。

(22)在今湖南临武县东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临武县“舜峰山”条下:东山“高与西山等。有八水出其下,一名八源岭”。

(23)今广东广州市区东部。旧指东山寺和东庙一带荒郊之地,在旧广州城大东门外。1842年后,欧美传教士在此建教堂,习称东山,辛亥革命后划归广州市。1962年始称东山区,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、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多集中于此。

(24)在今广东阳江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8南恩州:东山“在州东。旧筑熙春台于其上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阳江县:东山在“县东一里。山高数仞,怪石林立,为近城胜概。上有石塔”。

(25)在今广东潮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潮州府潮阳县:东山“在城东,其相接者亦曰韩山,叠嶂层峦,参差奇胜”。

(26)即韩山。在今广东潮州市东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0潮州:东山“在州东。昌黎文公旧游览之地。亭榭多见于此”。

(27)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东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4封州:东山“在城一里。旧于山下为三舍学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封川县:东山“形如屏障,亦名挂榜山。其对峙曰纱帽岭”。

(28)在今广东和平县城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和平县:东山在“县东一里。高百丈,周三里,形如卓旗”。

(29)在今广西横县东南八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3横州:东山“在宁浦县南三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横县:东山“高数十丈,盘纡百余里,多樟楠之材,武流水出焉”。

(30)在今广西藤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藤县:东山在“县东一里,绣江东岸。相传唐李靖东征,尝驻师于此。今山上有卫公祠”。

(31)在今四川合川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9合州:东山“在石照县东十里。家子伯章之别业也。下瞰涪内水,有松万章,望之郁然。岩高四五丈,萦纡可二里。引泉为池,冬不凋”。《元史·李进传》:己未(1259)秋七月,“帝立马东山,拥兵二万,夹江而阵”。即此。

(32)亦名毓青山。即今四川铜梁县东南与璧山交界之西温泉山。清道光《铜梁县志》卷1:东山“在县南百四十里。高八里,长百里……山属永、璧、合三邑,沿山多产佳茗”。民国《铜梁县志》卷2:毓青山“一名东山。斜亘县东南境,与巴岳对峙,长二百余里,横十余里。与永川、璧山界”。

(33)亦名同心山。在今四川富顺县东三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7富顺监:东山“在监治之东。监治门云:左控东山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13:东山“在(富顺)县东三里。耸秀葱蔚,草木高森茂密,冬月不凋。其上有古刹,名云隐禅林。宋淳熙丙午年创,明永乐初僧太空重修,天顺七年僧古林、嘉靖十九年僧清虚俱重修。寺前有二池,一清一浊”。明万历中邑人熊江、唐登儁、熊师旦、范钫、范矿、杨世则等讲学山中,称东山六子。

(34)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会无县:“东山出碧。”《水经·若水注》:“若水又径会无县,县有骏马河,水出县东高山。”

(35)在今四川德阳市东。清道光《德阳县志》卷1:东山“在县东十里绵阳河外。山原自落凤坡逦迤而来,层峦叠嶂,起伏联绵,登城远瞩,耸翠凝晖,虽无千岩万壑之奇观,而郁郁葱葱,固亦邑中之秀丽也”。

(36)在今四川三台县东四里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2潼川府:东山“在城东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潼川州:东山“在州东四里、涪江之左,修阜如长城,下顾州郭,有苏公泉及石塔诸胜”。唐杜甫来梓州,写有《登东山》诗。

(37)亦名登高山。在今四川宜宾市东长江岸边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3叙州:东山“在城东门外。有报恩寺。有宝塔高二百尺。上藏佛牙二及舍利众宝”。清嘉庆《宜宾县志》卷6:登高山在“治东隔江,一名东山”。今塔尚存。高33米,沿石蹬至顶八层,观市区及三江于眼底,“白塔观流”为县八景之一。

(38)即今四川垫江县东与忠县、丰都分界之黄草山。清光绪《垫江县志》卷1:东山在“治东七十里。远望如云,袤延数百里”。

(39)即东岩。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岷江东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嘉定府“九顶山”条下:“圣冈山在州治东南。山冈与凌云寺相连, 因名。一名东山。”

(40)在今四川彭山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眉州》:东山“在彭山县东一里龙爪滩下。宋虞允文次子公著筑室读书于此。魏了翁为书‘东山精舍’四字”。

(41)在今贵州都匀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都匀府:东山“在城东”。

(42)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石阡府》:东山“有东山砦。秀丽独出。并峙者为金鸡山”。

(43)在今贵州铜仁市东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东山“岌嶪峭拔,为郡巨镇。上有石窝,高广数十武”。《清一统志·铜仁府》引《府志》:东山“突兀奇峭,俯瞰大江,涛声撼之,响振林木,绝壁间镌‘云彩江声’四大字”。明嘉靖中山顶建大观楼,后毁。清顺治十年(1661)建双峰阁于其上。

(44)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东二里。明万历《贵州通志》卷13清平卫:东山“绝顶有盘石,平坦可坐数十人”。

(45)即栖霞山。在今贵州贵阳市东门外。有东山寺,建于明嘉靖年间,崇祯二年(1629)重修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增修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栖霞山“在府城东五里。一名东山。翠��崔嵬,峭壁千仞。《名山胜概记》:山半有洞曰来仙”。

(46)又称饱烟萝山。在今云南姚安县,姚安坝子东缘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7姚安军民府:东山“在府城东一十里。一名饱烟萝山。其西有武侯塔,相传汉诸葛亮征南驻兵之所,后人建塔于上。其南有唐张虔陀所筑古城”。

(47)在今云南禄丰县西,广通镇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广通县:东山“在县治(今广通镇)东。势若鱼跃”。

(48)在今云南凤庆县东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顺宁府:东山“在府东二里”。

(49)在今云南永胜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北胜州:东山在“州东三里。亦曰观音箐。山之西麓,接香炉峰。有三山鼎立”。

(50)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东山“一名吴烈山。峰峦起伏,环拱郡治”。

(51)在今甘肃静宁县东五里。《宋史·吴璘传》:南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),金人入侵,“璘筑堡东山以守,敌极力争之,杀伤大半,终不能克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在今湖北省荆门市东,上有明代楚望亭。(2)在今四川省富顺县东。上有南宋淳熙中所建云隐禅林。明万历中邑人熊江、唐登儶、熊师旦、范钫、范广、杨世则等讲学山中,称“东山六子”。(3)在今甘肃省静宁县东。宋将吴磷令子杰筑堡抗金于此。(2)今山名。(1)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镇。本名土山。东晋谢安出仕后于此筑墅,拟上虞东山,遂改名。太元八年(383年),谢氏叔侄于此筹划指挥淝水之战。(2)在江苏省盱眙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(451年)北魏攻盱眙,曾运东山土石填堑,以筑长围。(3)在浙江省上虞市南。东晋谢安出仕前隐居于此。唐王维《戏赠张五弟諲》诗:“吾弟东山时,心尚亦何远!”(4)在福建省福州市东。山上昔有东山寺。《南史·虞寄传》:陈天嘉二年(561年),虞寄在晋安避陈宝应之乱,“常居东山寺,伪称脚疾,不复起”,即此。(5)又称吴家山。在福建省松溪县东南。旧地产银,南宋隆兴间尝立瑞应场,设官采银,明永乐后以矿脉微绝,封闭。(6)古称灵霍山,又称玉笏山。在福建省柘荣县城东。因山形似狮,又称东狮山。面积20平方千米,顶峰海拔 1479 米。闽浙公路横贯山麓。山上奇峰怪石,千姿百态;岩洞众多,深浅不一。绝壁崖间有上、下八仙洞。山中有一谷、一线天、二龙井、三泉、五岭、十壑、二十九洞、三十六峰和七十二石等奇景。相传唐代杨明师隐居岩庵修道炼丹,今遗迹尚存。还有历代兴建的普光寺、龙兴庵、觉性寺和众多的摩崖石刻。(7)在山东省昌邑市东郊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安元年(196年),袁谭攻北海相孔融于都昌,融败走东山,即此。(8)在广东省潮阳市区东。绵延数里,胜迹繁多。明代前就有水帘亭、方广洞、栖云石、望仙桥、聚仙塔等“东山八景”。山下有双忠祠及《沁园春·谒东山双忠庙》碑刻。山麓有宋始建、明重建的水帘亭。还有30多处摩崖石刻,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莆田阮功述的《纪游》题刻等。东南部的东岩,有唐高僧大颠建的白牛岩(南宋扩建为卓锡寺)及南宋始建的金顶寺、明建石岩寺。山北的大小北岩,有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始建、清光绪时重修的大北岩寺和小北岩寺,依山麓岩室绵延,有观音阁、般若寺、皈化塔、金刚窟等。(9)又称栖霞山、老王山。在贵州省贵阳市东门外。孤峰兀立,峭壁陡绝。海拔 1208 米。山顶平坦,原有东山寺,今毁。摩崖、碑刻尚存。山上有舍身崖、来仙洞、大士洞等胜迹。山麓有明建水口寺和清建奎星阁。山前南明河缓缓流淌,山后为铜鼓山,相传诸葛亮南征时藏铜鼓于此。(10)在贵州省铜仁市城区。因位于古城东隅得名。兀立锦江边,海拔308米。自明正德年间至清代,山上广修楼阁寺观,后大多倾圮废弃。1985年后全面修整,辟为风景区。并在东山寺内建“贵州铜仁傩文化博物馆”。(11)东洞庭山的简称。(12)即“土山(1)”。(3)集镇名。(1)在浙江省瑞安市东南部、飞云江北岸。属城关镇。人口1.3万。以地有东山得名。有胶鞋、织布、皮革、制冰、冷冻、农机、除尘等厂。多海产品。公路通瑞安市区,水运便利。(2)在山东省荣成市境南部。属石岛镇。人口 1500。为原东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明万历年间建村。因村东临山,故名东山。境内林家河发源于甲子山西麓,向西转北流入八河水库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等。有海上捕捞、海水养殖等渔业生产。镇办工副业有花键轴、电力容器、造船、橡胶、机械等厂。南石公路纵贯镇境。(3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南部,东、北与湖南省相邻。东山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800。因处县东部山区,历称东山瑶,故名。产稻、玉米、甘薯、花生、红瓜子、豆类、辣椒等。名特产有云雾茶和“东山猪”。有发电、酿酒、农机等厂。设有农贸市场。公路通全州、白岭、集全等地。(4)村名。在海南省万宁市北部。属万城镇。人口1500。宋末成村,原名华封村,因位于东山岭西麓,故名。产稻、蔬菜、水果。有采石、制砖等副业。有公路连万北公路,通汽车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思陀山

    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思陀甸长官司: 思陀山 “在司治 (今县西南大新寨) 东。山顶平夷,有思陀寨遗址”。

  • 南天门

   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百十里潮河西岸上甸子乡东北。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141: 潮河 “由喀喇河屯入古北口,经柳林曲至南天门,四山环束,波流迅驶,每岁秋狝木兰,乘舆过此,例造正副浮桥以渡。南天门敕建

  • 直河乡

    即今湖北英山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六安州英山县: “县治本直河乡。崇祯十二年徙于西北之章山,十六年又迁于此境之添楼乡。” 清顺治初还旧治。

  • 仙都墟

    即今福建漳州市西北仙都。清乾隆《龙溪县志》卷2《街市》有仙都墟。

  • 古良溪

    在今江西上饶县南五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上饶县:古良溪“出封禁山北溪,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”。

  • 大同省

    1943年8月日伪改晋北政厅置,治所在大同市(今山西大同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朔州市及山阴、应县、浑源、灵丘等县以北地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废。

  • 中左旗

    ①又称东路中左旗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设,属蒙古车臣汗部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巴颜特热木。②原属土谢图汗部,清雍正九年(1731)改属赛音诺颜部。旗府驻地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塔里亚特。③清

  • 火寻国

    又名货利习弥国、过利国。唐西域国名。都城在急多飓遮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火寻“居乌浒水之阳。……乃康居小王奥鞬城故地。其君治急多飓遮城。诸胡惟其国有车牛,商贾乘以行诸

  • 平海军

    ①亦名东牟守捉。唐置,驻登州(今山东蓬莱市)。后废。②五代方镇名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)改清源军置,治所在泉州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龙岩、漳平、永春、德化、莆田、仙游等市县以南地区(上杭县除

  • 大蠡山

    亦名蠡山。即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大罗山,系罗山北段。明嘉靖《宁夏新志》卷3韦州:蠡山“在城西二十余里。峰峦耸翠,草木茂盛。旧不知何名。洪武中,庆府长史刘昉以其形似名之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宁夏府一》:蠡山,“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