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公山

三公山

①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庐江县有三公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26庐江县:三公山“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。山有三峰,相去一里。俗传头皆东靡,似有顾瞻江东宣城郡界。有九子峰,俗云是三公子。天宝六载改为东顾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庐州府一》:三公山“在无为州西南一百二十里,兼属庐江县。山势深峻,与铜罗尖、白云岩连接,周数百里。明季为群盗薮穴”。

②在今山东郯城县东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辽传》:曹操遣夏侯渊、张辽围太山屯帅昌豨于东海,辽说豨降,“遂单身上三公山,入豨家,拜妻子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郯城县:“县有三公山……或以为即马陵山也。”


古山名。(1)在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,接庐江县界。上有三峰,相去各一里,峰皆东向。唐天宝六载(747年)改名东顾山。(2)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安六年(201年)曹操遣夏侯渊、张辽围昌豨于东海,“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寿丘

   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《索隐》:皇甫谧云,“黄帝生于寿丘”。又,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舜“作什器于寿丘”。《正义》:“寿丘在鲁东门之北,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。”曲阜旧城在今曲阜市东北

  • 普救寺

   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二十四里土岗上。西邻古蒲州城址,东连西厢村。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 普救寺 “在永济县东五里。唐释道积修建,十年乃成。本名西永清院。五代时改今名。高爽华博,东临郡

  • 龙湫

    ①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南龙门山下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6隆兴府:龙湫“在丰城县龙门七宝禅寺之西,深处有石可以琢砚, 龙尾石之亚也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49南昌府:龙湫“在丰城县西南三十里。众峰拗处, 内有蛰龙,

  • 赵家圈

    即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赵圈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萧县: 赵家圈 “在今县西六十里。有赵家圈渡,大河津要处也。嘉靖四十四年,大河由此冲决,丰、沛皆受其患。有赵家圈巡司”。清改置萧营守备驻此。

  • 白牛村市

    即今浙江嘉善县东北枫泾镇。元改为枫泾镇,置巡司于此。并设白牛务。

  • 上宜县

    隋开皇十七年(597)置,属京兆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西南好畤河。唐属雍州,贞观八年(634)并入岐阳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七年(597年)置,治今陕西省永寿县西南好畤河镇。属京兆郡。唐初属雍州,贞观八

  • 红山

   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马营堡:红山“在堡东南二十里。山高险,石色多赤。下有红泉,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”。②在今河北永年县(临洺关)西南,与武安市接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广平府永年县:

  • 定远州

    ①蒙古至元四年 (1267) 改武胜军置,属和溪安抚司。治所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。二十四年 (1287) 降为定远县。②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改牟州千户置,属威楚路。治所在今云南牟定县西北

  • 永丰市

    即今湖南双峰县治。旧属湘乡县。明于此置巡司。清有县丞驻此。1915年置永丰镇。1952年始为双峰县驻地。

  • 峡溪隘

    在今江西玉山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玉山县: 峡溪隘“在县东北七十里峡溪岭。《舆程记》,自县北达徽州之道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