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长沮桀溺

长沮桀溺

长沮(jù句)、桀溺:春秋时,楚国叶(今河南叶县)地两名避世隐者。 此典指长沮、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。后以此典比喻避世隐居的高士,或逃避世事之人。 当时,孔子离开楚国叶地,返回蔡国(都上蔡,今河南上蔡西南)。在途中遇见长沮、桀溺并肩耕地,孔子看出是隐居乡间之人,就让子路(仲氏,名由,也字季路。孔子学生)去打听渡口在哪里。长沮说:“那个车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?”子路说:“是孔丘。”长沮说:“是鲁国孔丘吗?”子路说:“是。”长沮说:“他是应该知道渡口之人呀!”桀溺问子路:“你是谁?”回答说:“是仲由。”又问:“你是孔丘门徒吗?”回答说:“是。”桀溺说:“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,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?与其跟随躲避暴君乱臣之人,还不如追随躲避乱世之人呢!”。此典又作“效沮溺”、“问津”、“沮溺”、“津难问”、“耦耕身”、“沮溺耕”、“溺沮耕养”、“长沮耕”、“耦耕”、“耦耕夙约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47《孔子世家》1928、1929页:“去叶,反(同“返”)于蔡,长沮、桀溺耦(ǒu藕,两人并肩)而耕,孔子以为隐者,使子路问津(渡口)焉。长沮曰:‘彼执舆(驾车)者为谁?’子路曰:‘为孔丘。’曰:‘是鲁孔丘与?’曰:‘然。’曰:‘是知津矣。’桀溺谓子路曰:‘子(古时对男子尊称)为谁?’曰:‘为仲由。’曰:‘子,孔丘之徒与?’曰:‘然。’桀溺曰:‘悠悠(yōu yōu幽幽,随风飞起摇晃飘浮)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(改变)之?且与其从辟(同“避”)人(坏人,指坏国君)之士,岂若从避世(逃避社会现实)之士哉!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王粲《从军诗》之一:“不能效沮溺,相随把锄犁。” 晋·陶潜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:“耕种有时息,行者无问津。” 唐·李白《赠何七判官昌浩》:“终与同出处,岂将沮溺群。” 宋·悔尧臣《表臣以阻水见勉》:“野叟津难问,贤人酒不空。”宋·苏轼《浣溪沙》:“轻沙走马路无尘,何时收拾耦耕身。” 宋·苏辙《次韵王巩留别》:“请君速治鸡黍具,待我同为沮溺耕。” 苏辙《又次韵游小云居》:“永远林栖真有道,溺沮耕养亦忘情。” 宋·陆游《春雨》:“相呼长沮耕,分喜樊迟圃。” 清·汪琬《计甫草至寓斋》:“耦耕知未遂,相顾倍伤神。” 清·金衡《过友人别馆》:“耦耕夙约行当践,有伴巢由合荷锄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。长沮曰:‘夫执舆者为谁?”子路曰:‘为孔丘。’曰:‘是鲁孔丘与?’曰:‘是也。’曰:‘是知津矣。’问于桀溺,桀溺曰:‘子为谁?’曰:‘为仲由。’曰:‘是鲁孔丘之徒与?’对曰:‘然。’曰:‘滔滔者,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 且而与其从辟 (避)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 (避) 世之士哉?’耰(you) 而不辍。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春秋时隐士长沮、桀溺在田中并排而耕,孔子从那儿路过,让子路去打听渡口。长沮问:“拉着缰绳驾车子的那位是谁?”子路说:“是孔丘。”又问:“是鲁国的孔丘吗?”子路说:“是的。”长沮说:“他就是知道渡口的人啊。”子路又去问桀溺,桀溺问:“您是谁?”子路说:“我是仲由。”又问:“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?”子路说:“对,正是。”桀溺说:“大道崩坏,天下像洪水一样滔滔横流,谁又能改变它? 你与其追随那逃避恶人的人,哪里如追随逃避整个尘世的人呢?”说完,又埋头耕作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避世隐居的高士; 或形容退隐田间,逃避世事。

【典形】 长沮耕、津难问、沮溺、沮溺耕、沮叟、溺沮耕养、耦耕、耦耕身、耦耕夙约、问津、效沮溺、问津人、偶沮溺、沮溺心、问耦耕、桀溺耦长沮。

【示例】

〔长沮耕〕 宋·陆游《春雨》:“相呼长沮耕,分喜樊迟圃。”

〔津难问〕 宋、梅尧臣《表臣以阻水见勉》:“野叟津难问,贤人酒不空。”

〔沮溺〕 唐·李白 《赠何七判官昌浩》:“终与同出处,岂将沮溺群。”

〔沮溺耕〕 宋·苏辙《次韵王巩留别》:“请君速治鸡黍具,待我同为沮溺耕。”

〔溺沮耕养〕 宋·苏辙《又次韵游小云居》:“永远林栖真有道,溺沮耕养亦忘情。”

〔耦耕〕 清·汪琬《计甫草至寓斋》:“耦耕知未遂,相顾倍伤神。”

〔耦耕身〕 宋·苏轼《浣溪沙》:“轻沙走马路无尘,何时收拾耦耕身。”

〔耦耕夙约〕 清·金衡《过友人别馆》:“耦耕夙约行当践,有伴巢由合荷锄。”

〔问津〕 晋·陶潜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:“耕种有时息,行者无问津。”

〔效沮溺〕 三国·王粲《从军诗》之一:“不能效沮溺,相随把锄犁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如山如河

    见〔委委佗佗,如山如河〕。

  • 始终者,万物之大归

    始终:本指产生和死亡,这里是偏义复词,专指死亡。 死亡是万物的最终归宿。语出晋.陆机‘《吊魏武帝文》:“夫始终者,万物之大归;生死者,生命之区域。”唐.骆宾王《伤祝阿王明府并序》:“然而始终者,万物

  • 灵王出髭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:‘昔武王克殷,成王靖四方,康王息民。……在定王六年,秦人降妖,曰:“周其有頿王,亦克能修其职。诸侯服享。二世共职。王室其有间王位,诸侯不图,而受其乱灾。”

  • 怒冠三挂

    《新唐书.杜甫传》:“甫尝醉登严武床,瞪视曰:‘严挺之乃有此儿!’武亦暴猛,外若不为忤,中衔之。一日,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,集吏于门。武将出,冠钩于帘三,左右白其母,奔救得止,独杀彝。”后以“怒冠三挂

  • 尾大难掉

    犹尾大不掉。三国 魏 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所谓末大必折,尾大难掉。尾同于体,犹或不从,况乎非体之尾,其可掉哉!”见“尾大不掉①”。三国魏·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所谓末大必折,~。尾同于体犹或不从,况乎非体之

  • 妻嫂欺

    《史记.苏秦列传》:“苏秦者,东周雒阳人也。……出游数岁,大困而归。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,曰:‘周人之俗,治产业,力工商,逐什二以为务。今子释本而事口舌,困,不亦宜乎!’苏秦闻之而惭,自伤,乃闲门不出

  • 非子

    《史记.秦本纪》载:秦始祖名非子(亦作“飞子”),“好马及畜,善养息之”。周孝王召使主养马于汧水、渭水之间。后封于秦,使复续嬴氏祀,号曰秦嬴。后以“非子”代称善御的人。三国 魏阮籍《咏怀》之五八:“非

  • 盐梅

    《尚书.商书.说命下》:“王曰:‘来汝说……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’”旧题汉.孔安国传:“盐咸梅醋,羹需卤醋以和之。”上古时人,茹毛饮血,不知烹调,故善以盐梅(酸味)调味的人被视为圣人。殷高宗武丁把宰相

  • 叉手吟

    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四:“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,时号温 李,才思艳丽,工于小赋。每入试,押官韵作赋,凡八叉手,而八韵成。”后以“叉手吟”形容才思敏捷。清黄遵宪《庚午六月重到丰湖志感》诗:“湖光潋潋柳荫

  • 范丹投钱

    宋.李昉等编修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二五引谢承《后汉书》(《御览》作谢为,误):“范丹姊病,往看之。姊设食;丹以姊婿不德,出门留二百钱,姊使人追索还之,丹不得已受之。闻里中刍藁(割草的意思)僮仆更相怒曰: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