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貌言

貌言

貌:外表。此典指商鞅对赵良说:外表应酬话是虚浮的。商鞅(约前390年——前338年),公孙氏,名鞅,卫国(都楚丘,今河南滑县)人,也称卫鞅。入秦说秦孝公。秦孝公六年(前356年),他任左庶长(秦爵位第十一等),实行变法。又升大良造(秦爵第十六等,相当于相)。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由雍(今陕西凤翔南)迁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,进一步变法。秦孝公二十二年(前340年),他因有功封商(今陕西商县东南)十五邑,号商君,因称商鞅,他两次变法,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。商鞅任秦相十年,变法触及一些上层人物的利益,皇亲国戚很多怨恨他。秦国隐士赵良去见商鞅,商鞅请对他治理秦国提出意见。赵良说:“一千张羊皮,抵不上一张狐狸腋毛皮;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,抵不上一个正色直言的人。周武王因为左右多正色直言的臣下而兴盛,殷纣王因为群臣默不出声而灭亡。您如果不反对武王那样的态度,那我就整天跟您说直话而请不见怪,可以吗?”商鞅说:“古话有这样的说法,表面应酬的话是虚浮的,出自内心的话是真诚的,苦口危言是治病的药石,甜言蜜语是害人的病因。先生果真肯整天与我讲直话,就是我治病的药啊。我将拜先生为老师,先生又何必推辞呢!”后以此典指表面的话;不能兑现的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8《商君列传》2234页:“千羊之皮,不如一狐之掖(yè业,通“腋”,上肢和肩臂连接处。狐以腋部毛皮价值最高),千人之诺诺(随声附和)、不如一士之谔谔(èè恶恶,正色直言)。武王(周武王姬发,西周王朝建立者)谔谔以昌,殷纣墨墨(同“默默”)以亡。君若不非武王乎,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,可乎?’商君曰:‘语有之矣,貌言华也,至言实也,苦言药也,甘言疾也。夫子果肯终日正言,鞅之药也。鞅将事(师事)子(古代对男子尊称),子又何辞焉!’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梁·萧子显《南齐书·王嶷传》:“嶷谓上曰:‘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,或称万岁,此殆近貌言。如臣所怀,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。’”


【词语貌言】   汉语词典:貌言

猜你喜欢

  • 狗站

    此典指元代辽阳行省使用狗挽车的驿站。元代判处远流三千里的囚犯常常被置于辽阳行省北部奴儿干之地(今黑龙江口一带)。在通往奴儿干的驿道上,连五城等处气侯极其寒冷,江河湖泊自八月结冰,来年四、五月方解冻。来

  • 葛王争姓

    《世说新语.排调》:“诸葛令、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。王曰:‘何不言葛、王,而言王、葛?’令曰:‘譬言驴马,不言马驴,驴宁胜马邪?’”此事又见《晋书.诸葛恢传》。诸葛令,诸葛恢字道明,曾为江宁令,故称。他

  • 孟贲之狐疑,不如童子之必至

    孟贲( ㄅㄣ bēn ):战国时勇士。狐疑:犹豫。 像孟贲这样的壮士如果犹豫不决,还不如一个小孩勇往直前。 表示行事贵在果决。语出《汉书.蒯通传》:“计诚知之而决不敢行者,百事之祸也。故猛虎之犹

  • 隍中蕉叶

    源见“蕉鹿梦”。喻指虚幻。明张煌言《鹿走勿逐自复戏成》诗:“隍中蕉叶原非梦,为待仙人来毂随。”

  • 邯郸鸠

    《列子.说符》:“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,简子大悦,厚赏之。客问其故。简子曰:‘正旦放生,示有恩也’。客曰:‘民知君之欲放之,竞而捕之,死者众矣。君如欲生之,不若禁民勿捕。捕而放之,恩过不相补矣

  • 三眠柳

    源见“汉柳三眠”。即柽柳。它像人一样一日三眠,三起三伏。明徐渭《子侯芳园》诗:“未羡三眠柳,那论并萼莲?”

  • 采薪之患

    同“采薪之疾”。《红楼梦》三七回:“为风露所欺,致获采薪之患。”见“采薪之忧”。《红楼梦》37回:“漏已三转,犹徘徊桐槛之下,意为风露所欺,致获~。”【词语采薪之患】  成语:采薪之患汉语大词典:采薪

  • 倒凫舄

    同“倒屣”。宋苏轼《送表弟程六知楚州》诗:“里人下道避鸠杖,刺史迎门倒凫舄。”凫舄,地方官的鞋子。

  • 郢正

    源见“郢匠挥斤”。郢匠挥斧斫鼻,尽除鼻上之泥而鼻不伤。因以“郢正”为以诗文就正于人的谦词。清缪彤《与颜光敏书》:“伏枕偶得二诗,书呈大方郢正。”【词语郢正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正

  • 败兴催租吏

    源见“满城风雨”。谓俗事相扰,诗兴索然。清 丘逢甲《重阳作》诗:“满城风雨铸新诗,幸无败兴催租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