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诽谤之木

诽谤之木

大戴礼记.保傅》:“于是有进善之旌,有诽谤之木,有敢谏之鼓。”

史记.孝文本纪》唐司马贞《索引》注引《尸子》云:“尧立诽谤之木。”

淮南子.主术训》:“尧置敢谏之鼓,舜立诽谤

之木。”

据古史传说,尧舜之时,为了裨补缺失,广开言路,在桥梁边交通要冲之处,设立木牌供人书写谏言。或说设谤木于宫阙之外,供批评进谏者击打。后世沿习,遂以为常。

史记.孝文本纪》:“古之治天下,朝有进善之旌(幡,欲有进善言者,立于旌下而谈说),诽谤之木,所以通治道而来(招致)谏者。”《南史.梁武帝纪》:“天监元年,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(注:公车府是主管宫庭警卫及臣民上书、官吏征召的官署。在谤林肺石旁设函,类似今之意见箱,凡吏民有议时政者,投于谤木函中;有举荐人才贤能者,投之于肺石函中。肺石,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。民有不平,可击石鸣冤,与后之堂鼓相类)。”


偏正 华表木。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,让人在上面写意见,号为“诽谤之木”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古之治天下,朝有进善之旌,~,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。”△多用于谏言方面。


【词语诽谤之木】  成语:诽谤之木汉语词典:诽谤之木

猜你喜欢

  • 郑乡

    同“郑公乡”。南朝 梁任昉《刘先生夫人墓志》:“芜没郑乡,寂寞杨冢。”唐温庭筠《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》:“郑乡空健羡,陈榻未招延。”【词语郑乡】   汉语大词典:郑乡

  • 者也之乎

   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。含讽刺意。者、也、之、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。元马致远《荐福碑》第一折:“问黄金谁买《长门赋》,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。”见“之乎者也”。【词语者也之乎】  成语:者也之乎汉语大

  • 烂柯樵

    源见“烂柯”。指因观棋而忘记砍柴的樵夫。清赵翼《扈从途次杂咏.打柴》:“日斜方待爨,莫作烂柯樵。”【词语烂柯樵】   汉语大词典:烂柯樵

  • 一蹴而就

    宋苏洵《上田枢密书》:“天下之学者,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。”后以“一蹴而就”谓迈一步就成功,形容事情轻而易举,一下就能完成。清吴沃尧《历史小说总叙》:“从前所受皆为大略,一蹴而就于繁赜,毋乃不可。”

  • 五十弦瑟

    源见“素女弦”。泛称美妙的乐曲。唐李贺《上云乐》诗:“三千宫女列金屋,五十弦瑟海上闻。”

  • 滥吹

    同“滥吹竽”。南朝 齐王融《出家怀道篇颂》诗:“窃服皋门上,滥吹淄轩下。”唐元稹《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》:“愚亦乘喧滥吹,谬列茎英。”【词语滥吹】   汉语大词典:滥吹

  • 桃花雨

    唐李贺《将进酒》诗:“况是青春日将暮,桃花乱落如红雨。”后因以“桃花雨”指暮春飘飞的桃花。宋周邦彦《一落索》词:“倚阑一霎酒旗风,任扑面、桃花雨。”【词语桃花雨】   汉语大词典:桃花雨

  • 秣马脂车

    源见“厉兵秣马”。喂饱马,给车轴涂好油脂。指准备作战。《三国志.吴主传》“大将军诸葛瑾取相中”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《汉晋春秋》:“便当秣马脂车,陵蹈城邑,乘胜逐北,以定华夏。”【词语秣马脂车】  成语:

  • 商山皓

    同“商山四皓”。唐李白《别韦少府》诗:“欲寻商山皓,犹恋汉皇恩。”【词语商山皓】   汉语大词典:商山皓

  • 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

    蜀:今四川省。 原形容四川的道路险峻难行。 后也用以形容一切难以做到的事。语出唐.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曹竞《蜀道不难行》(《中国青年报》1993年8月17日):“‘蜀道难,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