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管宁栖辽海

管宁栖辽海

三国志.管宁传》:“天下大乱,〔管宁〕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,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。度虚馆以候之。既往见度,乃庐于山谷。时避难者多居郡南,而宁居北,示无迁志,后渐来从之。”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》:“宁往见度,语惟经典,不及世事。还乃因山为庐,凿坏为室。越海避难者,皆来就之而居,旬月而成邑。”后用为守节隐居之典,明 陈宗之《汉道》诗:“管宁栖辽海,田畴隐无终。”


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管宁传》:“管宁字幼安,北海朱虚人也。……天下大乱,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,遂与(邴) 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。度虚馆以侯之。既往见度,乃庐于山谷。时避难者多居郡南,而宁居北,示无迁志,后渐来从之。……中国少安,客人皆还,唯宁晏然若将终焉。黄初四年,诏公卿举独行君子,司徒华歆荐宁。文帝即位,征宁,遂将家属浮海还郡。”“自黄初至于青龙,征命相仍,常以八月赐牛酒。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:‘宁为守节高乎? 审老疾尪(wang) 顿邪?’喜上言:‘……宁常著皂帽、布襦袴、布裙,随时单复,出入闺庭,能自任杖,不须扶持。……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,独自以生长潜逸,耆艾智衰,是以栖迟,每执谦退。此宁志行所欲必全,不为守高。’”裴松之注引《傅子》曰:“宁在辽东,积三十七年乃归。”

【今译】 汉末管宁字幼安,时值天下战乱,闻知公孙度在辽东一带治理,地方较平靖,于是前往辽东,不居馆舍而住在山谷间,独居郡北,表示不再迁徙。等到中原较为平定,别的避难者都纷纷返回,只有管宁想在那终老一生。魏文帝黄初四年,司徒华歆推荐管宁,文帝下诏征召他,管宁才带家属渡海还郡,前后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。管宁归乡之后,仍不肯应征,常戴皂帽,穿布裤布裙,自己行走。一直隐居,老死于家中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人离家漂泊; 或指淡泊守节隐居。

【典形】 布襦裙、短衣皂帽、管宁船、管宁传皂帽、管宁栖辽海、管宁投老、辽东帽、幼安船、幼安漂泊、皂帽、白襦、皂帽辽东客、白襦裙、辽东管幼安、辽东漂泊、老辽东。

【示例】

〔布襦裙〕 宋·陆游《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》:“犹幸此身强健在,乡邻争看布襦裙。”

〔短衣皂帽〕 明·陈子龙《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》之一:“短衣皂帽依荒草,卖饼吹箫杂佣保。”

〔管宁船〕 清·吴伟业《座主李太虚师以燕都间道北归》:“还家苏武节,浮海管宁船。”

〔管宁传皂帽〕 清·徐乾学《怀友人远戌》:“千载管宁传皂帽,难从辽海问生涯。”

〔管宁栖辽海〕 明 · 陈宗之 《汉道》:“管宁栖辽海,田畴隐无终。”

〔管宁投老〕 宋·苏轼《海南人不作寒食》:“管宁投老终归去,王式当年本不来。”

〔辽东帽〕 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或为辽东帽,清操厉冰雪。”

〔幼安船〕 清·唐孙华《再哭蔗庵公》:“流离亭伯路,飘泊幼安船。”

〔幼安漂泊〕 清·赵执信《泛海言怀》:“幼安漂泊久,谢傅襟情在。”

〔皂帽〕 唐·杜甫《严中丞枉驾见过》:“扁舟不独如张翰,皂帽还应似管宁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颠草

    源见“颠旭”。又唐怀素《律公帖》:“律公能枉步求贫道颠草,斯乃好事也。”本指唐张旭和僧怀素的狂草,后泛指纵横奔放的草书。吕更荣《中国书法简史》第八讲(一):“他的书法自颜 柳入二王,楷法精绝,尤工颠草

  • 苏台鹿走

    同“鹿走姑苏台”。清王士禛《双剑行》:“太湖鱼炙事亦逆,苏台鹿走今谁怜?”

  • 尘扬海

    同“尘飞沧海”。宋陆游《新晴午枕乍起信笔》诗:“浩浩尘扬海,茫茫杵依天。”

  • 跨凤吹箫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喻升仙或仙家风采。元石子章《八声甘州》套曲:“跨凤吹箫三岛客,抱琴携剑五陵游。”【词语跨凤吹箫】   汉语大词典:跨凤吹箫

  • 约我以礼

    约:约束。礼:指礼仪规矩。 用各种礼仪规矩来结束我的行动。 表示对自己要求严格。语出《论语.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。”《新唐书.魏征传》:“帝宴群臣积翠池,酣乐赋诗,征赋西

  • 婢羊欣

    源见“婢作夫人”。谓才力高强,令人臣服而难于摹拟。宋刘克庄《挽柯东海》诗:“撰出骚词奴宋玉,写成帖字婢羊欣。”

  • 潘杨之穆

    《文选》卷五十六晋.潘安仁(岳)《杨仲武诔》:“潘杨之穆,有自来矣。”晋.潘岳妻杨氏,为杨绥(仲武)之姑,潘、杨两家属于世亲联姻。故后称姻亲关系为“潘杨”、“潘杨之穆”、“潘杨之好”。唐.孟浩然《送桓

  • 千孔百疮

    见“百孔千疮”。

  • 一车甘雨

    同“甘雨随车”。唐罗隐《送郑州严员外》诗:“满扇好风摇郑圃,一车甘雨别皇州。”

  • 游屐

    同“游山屐”。元 赵孟?《投赠刑部尚书不忽木公》诗:“山好双游屐,溪清一钓船。”【词语游屐】   汉语大词典:游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