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入塞
《后汉书.班超传》:“超自以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上疏请归,其词有: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班超之妹班昭也上书为其陈情,“书奏,帝感其言,乃征超还。”
东汉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,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,屡建功勋。年老之时,他上疏汉和帝请求“生入玉门关”。后用为咏边将之典。
唐.骆宾王《从军行》:“不求生入塞,唯当死报君。”此处反用班超事,表示要转战塞外,舍身报主。唐.李益《塞下曲》:“伏波唯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”此处用班超事,反衬边将埋骨沙场的英雄气概。
《后汉书.班超传》:“超自以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上疏请归,其词有: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班超之妹班昭也上书为其陈情,“书奏,帝感其言,乃征超还。”
东汉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,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,屡建功勋。年老之时,他上疏汉和帝请求“生入玉门关”。后用为咏边将之典。
唐.骆宾王《从军行》:“不求生入塞,唯当死报君。”此处反用班超事,表示要转战塞外,舍身报主。唐.李益《塞下曲》:“伏波唯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”此处用班超事,反衬边将埋骨沙场的英雄气概。
意谓对子女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。语出宋.王应麟《三字经》:“子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”邵源《对儿女作尊老教》(《长江日报》1993年8月8日):“我想,按照‘子不教,父之过’的要求,还须强调的一
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指限时成诗。宋王之道《望海潮.重九和彦时兄》词:“正少年游冶,人在任庄。铜钵探题,金钗当酒,一时绿鬓红妆。”
见“摇唇鼓舌”。《说岳全传》36回:“本帅见你是条好汉,不能弃暗投明,反去保助叛逆,故此好言相劝。怎敢在本帅面前~?”【词语摇唇弄舌】 成语:摇唇弄舌
同“相濡以沫”。清曾国藩《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》:“嘘枯养瘠,相濡以泽。”见“相濡以沫”。清·曾国藩《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》:“嘘枯养瘠,~。”【词语相濡以泽】 成语:相濡以泽汉语大词典:相濡以
源见“郢匠挥斤”。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词。清颜光敏《与曹禾书》:“小词成之数日……幸斧正是荷。”鲁迅《书信集.致增田涉》:“《中国小说史》序文呈上……祈大加斧正。”“斧正”是请人修改自己文章的客气话。“斧
谄( ㄔㄢˋ chàn ):献媚。 不是自己所应祭祀的鬼神,却去祭祀它,这是献媚。 古人迷信,祭鬼为了祈福。但又反对谄媚鬼神。语出《论语.为政》:“子曰:‘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’”朱熹注:“非其
源见“东陵瓜”。谓退官归隐田园。清袁枚《老将行》:“朝听禅白社,暮种瓜青门。”
汉.刘向《新序》卷四《杂事》:“昔者,楚熊渠子夜行,见寝石,以为伏虎;关弓射之,灭矢饮羽。下视,知石也。却复射之,矢摧无迹。熊渠子见其诚心,而金石为之开,况人心乎?”传说古代有叫熊渠子的人,夜行视石为
《论语.季氏》:“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‘诚不以富,亦只以异’,其斯之谓与?”《诗经.小雅.我行其野》‘诚不以富,亦只以异,意思是:受人称道,不在于
源见“黄耳传书”。指传递家信。清龚鼎孳《贺新郎.影梅庵忆语开卷泫然》词:“碧海青天何限事,难倩附书黄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