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湘灵鼓瑟

湘灵鼓瑟

战国楚.屈原《楚辞.远游》:“使湘灵鼓瑟兮,令海若舞冯夷。”唐.李贤注:“湘灵,舜妃,溺于湘水,为湘夫人。”

原是说让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弹奏瑟。后用为典故,借喻美妙动人的艺术作品或高雅的艺术境界,唐诗中又用以表现悲思。

元.辛文房《唐才子传.钱起》:“起字仲文,……及就试粉闱,诗题乃《湘灵鼓瑟》。”

唐.顾况《义川公主挽词》:“弄玉吹箫后,湘灵鼓瑟时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楚辞》屈原《远游》:“使湘灵鼓瑟兮,令海若舞冯夷。”另屈原《九歌》有“湘君”、“湘夫人”二歌。汉·刘向《列女传》:“有虞二妃者,帝尧之二女也。长娥皇,次女英。……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,舜陟方,死于苍梧,号曰重华。二妃死于江湘之间,俗谓之湘君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注引《列女传》,未作“俗谓之湘君、湘夫人也。”唐·韩愈《黄陵庙碑》:“尧之长女娥皇,为舜正妃,故曰君。其二女女英,自宜降曰夫人也。故《九歌》辞谓娥皇为君,谓女英帝子。”

【今译】 唐尧的两个女儿,长名娥皇,次名女英,嫁给虞舜,为他的两个妃子。舜巡察南方,死于苍梧,娥皇、女英赶去,思念痛哭,后来也死于江湘之间。传说二妃死后为水神,一为湘君,一为湘夫人。屈原《远游》 中有“湘灵鼓瑟”之句,即为对二妃的描写。参见 〖舜妃啼竹〗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女子弹奏乐器; 或用以咏湘江风物。

【典形】 帝女弦、抚瑟、鼓瑟、鼓瑟湘灵、琴怨、舜琴、湘妃瑶瑟、湘灵、湘灵鼓瑟、湘灵瑟、湘灵五十弦、湘瑟、湘弦、潇湘夜瑟、瑶瑟怨、幽瑟、湘娥鼓瑟、湘皋闻瑟、湘灵沉怨、湘妃鼓瑟、鼓瑟妃、湘女瑟、感湘灵、鼓瑟人、吊湘灵。

【示例】

〔帝女弦〕 明 · 陈子龙 《秋暮》 之一:“愁绝潇湘路,又弹帝女弦。”

〔抚瑟〕 宋·张孝祥《水调歌头·泛湘江》:“湘妃起舞一笑,抚瑟奏清商。”

〔鼓瑟〕 唐·杜甫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》:“鼓瑟至今悲帝子,曳裾何处觅王门?”

〔鼓瑟湘灵〕 元·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:“莫是燃犀温峤江心里走? 莫是鼓瑟湘灵水面上游?”

〔琴怨〕 宋·钱惟演《再赋》:“琴怨来湘甫,鸿惊近洛川。”

〔舜琴〕 唐·韦庄《悼亡姬》:“湘江水阔苍梧远,何处相思弄舜琴。”

〔湘妃瑶瑟〕 金·王特起《喜迁莺·题郝仙女庙壁》:“汉女菱歌,湘妃瑶瑟,香动倚云层殿。”

〔湘灵〕 宋·姜夔《湘月》:“谁解唤起湘灵?烟鬟雾鬓,理哀弦鸿阵。”

〔湘灵鼓瑟〕 唐·顾况《义川公主挽词》:“弄玉吹箫后,湘灵鼓瑟时。”

〔湘灵瑟〕 明·张邦伊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》:“停舟夜听湘灵瑟,倚阁高搴鄂渚云。”

〔湘瑟〕 唐·李商隐《银河吹笙》:“不须浪作缑山意,湘瑟秦萧自有情。”

〔湘弦〕 宋·张孝祥《句曲》:“宜呈楚舞,再鼓湘弦,上悦台颜,后部献曲。”

〔潇湘夜瑟〕 唐· 崔仲容 《赠歌姬》:“潇湘夜瑟怨犹在,巫峡晓云愁不飞。”

〔瑶瑟怨〕 唐·刘禹锡《潇湘神》之二:“楚客欲听瑶瑟怨,潇湘深夜月明时。”

〔幽瑟〕 宋·范成大《连日风作洞庭不可渡》:“慷慨悲歌续楚些,仿佛幽瑟迎湘灵。”


【词语湘灵鼓瑟】  成语:湘灵鼓瑟汉语词典:湘灵鼓瑟

猜你喜欢

  • 亡魂

    失魂落魄,比喻惊骇之至。《南史.韦叡传》:“魏将杨大眼将万余骑来战。……叡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,洞甲穿中,杀伤者众。矢贯大眼右臂,亡魂而走。”【词语亡魂】   汉语大词典:亡魂

  • 梦华胥

    源见“华胥梦”。指梦中的美好境界。清汪懋麟《双双燕.洗燕泥为定九赋》词:“又何必留爪待彼,从今不梦华胥。”

  • 鼓腹而歌

    源见“含哺鼓腹”。挺着肚皮唱歌。形容百姓安乐。唐柳宗元《终南山祠堂碑》:“人赖蓄给,鼓腹而歌,以乐其生。”

  • 覆鹿寻蕉

    源见“蕉鹿梦”。喻指人间的得失荣辱。明陈汝元《金莲记.慈训》:“䴙鹈寒,莎鸡动,乌轮兔驾迅长空,覆鹿寻蕉恍梦中。”连动 比喻把真事看做梦幻。比喻神智恍惚,不辨真假虚实。语本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郑人有薪

  • 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

    同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。章炳麟《社会通诠商兑》:“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,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,宁自啖而不足。”见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。明·张凤翼《红拂记·俊杰知时》:“我与你相从几年,你岂不识我?大丈

  • 微缕悬千钧

    《汉书.枚乘传》:“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,乘奏书谏曰:‘……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,上悬无极之高,下垂不测之渊,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。’”西汉文士枚乘用“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”来形容极其危急的险境。

  • 精贯白曰

    大义凛然,精神可以感天的意思。《三国志.魏志.武帝纪》:“君执大节,精贯白日,奋其武怒,运其神策。”《新唐书.李华传》:“城陷见执,卒无桡词,慢叱凶徒:精贯白日,虽古忠烈无以加焉。”桡:通“挠”。

  • 扫地俱尽

    《汉书.魏豹田儋等传赞》:“秦灭六国,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。”意谓像扫地一样净光,不留余物。也用来形容破坏净尽。现多指丢尽了脸,名誉扫地。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,打得个

  • 渡头桃叶

    源见“桃叶桃根”。借指送别情歌。清周之琦《珠帘卷》词:“争唱渡头桃叶,浑不解,寄相思。”

  • 高阳伴侣

    源见“高阳酒徒”。指酒友。宋方千里《宴清都》词:“行人又落天涯,但怅望、高阳伴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