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殷鉴不远

殷鉴不远

诗经.大雅.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殷,指殷商;夏后,指夏桀,夏桀荒淫暴虐,为商汤所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可以做为殷商的借鉴并不远,被商灭亡的夏朝的沉痛教训,便是一面镜子。这也就是说,殷商的后代应以夏亡为鉴戒。

诗经.大雅.文王》中则说:“宜鉴于殷,骏(严)命不易。”

后以殷鉴不远泛指前车之鉴就在眼前;殷鉴,则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前事。

宋书.袁湛传》引袁豹《伐蜀檄》:“故知逆顺有势,难以力抗,斯又目前殷鉴深切著明者也。”徐特立《送董老赴京》诗:“回思百年史,殷鉴即长城。”


主谓 鉴,鉴戒。殷人灭夏,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。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,应该引以为戒。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梁启超《与上海某某等极馆主笔书》:“~,吾辈岂宜尤而效之。”△用于说明必须重视鉴戒。→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 引为鉴戒 鉴往知来以往鉴来 前车之鉴 ↔重蹈覆辙


【典源】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。”《诗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

【今译】 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 中讲,殷商可鉴察的明镜不远,就在夏代。这是一首讽谏周王的诗,诗中指斥商纣王,以借古讽今。夏末桀无道,商汤诛灭了桀; 商末纣无道,周武王又诛灭了商纣王。所以今天的周王,也应以前世为戒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事。

【典形】 商鉴、夏为殷鉴、殷鉴。

【示例】

〔商鉴〕 宋·苏轼《骊山三绝句》之三:“咫尺秦陵是商鉴,朝元何必苦跻攀。”

〔夏为殷鉴〕 宋·李清照《语溪中兴颂碑》:“夏为殷鉴当深戒,简策汉青今具在。”

〔殷鉴〕 唐·白居易《批百僚严缓等表》:“垂作孙谋,每惧乎失坠; 取为殷鉴,遂饰以丹青。”


【词语殷鉴不远】  成语:殷鉴不远汉语词典:殷鉴不远

猜你喜欢

  • 解铗三弹

    源见“冯驩弹铗”。谓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。清毛奇龄《奉谢分巡许元功使君夫子荐举抒意》诗:“吹篪半世罕见闻,解铗三弹有谁识?”

  • 卷甲衔枚

    源见“卷甲倍道”。谓轻装疾进,保持肃静,以利奇袭。《北史.隋纪下》:“其外轻赍游阙,随机赴响,卷甲衔枚,出其不意。”并列 为有利奇袭而轻装肃静疾行军。《北史·隋纪下·炀帝》:“其外轻赍游阙,随机赴响,

  • 鸣玉

    《文选》卷十晋.潘安仁(岳)《西征赋》:“飞翠绥,拖鸣玉,以出入禁门者众矣。”唐.李善注引《礼记》曰:“君子行则鸣珮玉。”古代贵族身佩玉饰,走起路来有鸣声。后世以“鸣玉”借代出入朝廷的贵官。唐.杜甫《

  • 琴高乘鲤

    汉刘向《列仙传.琴高》:“琴高者,赵人也,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,行涓 彭之术,浮游冀州 涿郡之间二百余年。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,与诸弟子期曰:‘皆洁斋,待于水傍,设祠。’果乘赤鲤来,出坐祠中,旦有万人观之

  • 爱礼存羊

    《论语.八佾》:“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,子曰:‘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’”后以“爱礼存羊”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。宋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:“初,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,宰相不从,陶争之

  • 逾墙钻穴

    同“钻穴逾墙”。指男女偷情。《警世通言.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兄留丽人独居,难保无逾墙钻穴之事。”见“钻穴逾墙”。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四》:“彼妇之~,密会悲欢,何异狐之冶荡乎?”【词语逾

  • 以身试法

    指明知法禁,而自己仍要去做触犯法令的事。《汉书.王尊传》:“太守以今日至府,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。故行贪鄙,能变更者与为治。明慎所职,毋以身试法。”偏正 谓明知法律禁止,却仍然去做犯法的事。《后汉书

  • 焚玉

    源见“玉石俱焚”。指大火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》诗:“焚玉发昆峰,馀燎遂见迁。”

  • 匡衡凿壁

    源见“凿壁偷光”。谓刻苦读书。清李渔《闲情偶寄.居室》:“因效匡衡凿壁之义,于墙上穴一小孔,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。”主谓 凿壁,在墙壁下挖一小洞。意即匡衡勤奋而刻苦地读书。成为人们勤学苦读的典范。清·李

  • 甲齐熊耳高

    同“积甲山齐”。宋陆游《小出塞曲》:“明日受降处,甲齐熊耳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