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桓伊三弄

桓伊三弄

世说新语.任诞》:“王子猷出都,尚在渚下,旧闻桓子野善吹笛,而不相识,遇桓于岸上过。王在船中,客有识之者,云是桓子野。王便令人与相闻云:‘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’桓时已显贵,素闻王名,即便回下车,踞胡床(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),为作三调,弄毕,便上车去。客主不交一言。”参见《晋书.桓伊传》。

王徽之与桓伊,俱自清高,赏与奏既各自得,故无须言谈。据传说《神奇秘谱》中所载琴曲《梅花三弄》,即据桓伊笛曲“三调”改就。

唐.李郢《江上逢王将军》诗:“惟有桓伊江上笛,卧吹三弄送残阳。”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王子猷出都,尚在渚下。旧闻桓子野善吹笛,而不相识。遇桓于岸上过,王在船中。客有识之者,云是桓子野。王便令人与相闻,云:‘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’桓时已贵显,素闻王名,即便回下车,踞胡床,为作三调。弄毕,便上车去。客主不交一言。”《晋书·桓伊传》亦载,文大略同,前作“王徽之赴召京师,泊舟清溪侧”。

【今译】 晋代王徽之 (字子猷) 早听说桓伊 (小字子野) 擅长吹笛,而不相识。一次徽之乘船,恰逢桓伊从岸边经过。船中有人认识的,说那人就是桓伊。徽之便派人前去邀请桓伊,说:“听说您善于吹笛,请为我奏一曲。”当时桓伊已经显贵,他素知徽之声名,也不推辞,回车下来坐在胡床上,为徽之吹奏三调,吹罢就上车离去。二人一句话也没交谈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行为放达,不拘俗礼; 也用以咏吹笛。

【典形】 桓弄、桓伊步、桓伊笛、桓伊独吹、桓伊三弄、桓伊邀笛、三弄笛、踞床吹笛、桓伊去后、桓伊在、将军笛。

【示例】

〔桓弄〕 清·朱彝尊《题颜司勋写照》:“命棋怀谢赌,邀笛想桓弄。”

〔桓伊步〕 清·王夫之《出郭赴李缓山之约》:“笛声恰在桓伊步,饭颗初逢杜甫山。”

〔桓伊笛〕 唐·杜牧《寄题甘露寺北轩》:“孤高堪弄桓伊笛,缥缈宜闻子晋笙。”

〔桓伊独吹〕 北周·庾信《对酒》:“惟有龙吟笛,桓伊能独吹。”

〔桓伊三弄〕 宋·苏轼《昭尹怨》:“谁作桓伊三弄?惊破绿窗幽梦。”

〔桓伊邀笛〕 清·叶舒崇《金陵有感》:“桓伊邀笛人谁在,谢傅围棋墅尚留。”

〔三弄笛〕 清·王士禛《秋柳》之一:“莫听临风三弄笛,玉关哀怨总难论。”


【词语桓伊三弄】  成语:桓伊三弄汉语词典:桓伊三弄

猜你喜欢

  • 杨叶穿的

    同“穿杨叶”。唐王起《和周侍郎见寄》:“杨叶纵能穿旧的,桂枝何须受新香。”

  • 知荣知辱

    《老子》:“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(或作恒)德乃足。常德乃足,复归于璞。”这七句话的意思是:认识了荣耀,却坚守卑辱,宁愿处于卑下的地位。处于卑下地位,常德才能充裕具备。常德充裕具备了,

  • 嘘嗒

    《庄子.齐物论》:“隐机而坐,仰天而嘘,荅焉似丧其耦。”荅,通“嗒”。后因以“嘘嗒”谓静息养神。宋叶適《孟达甫墓志铭》:“达甫老,退食闲居,隐几嘘嗒。”

  • 弄瓦弄璋

    同“弄璋弄瓦”。清李渔《郑房季为阃君如君新设二榻并祝宜男》诗:“弄瓦弄璋同一弄,休将厚薄异雄雌。”

  • 燕金募秀

    源见“黄金台”。为招纳贤士之典。宋范仲淹《上张侍郎启》:“伏遇留守侍郎燕金募秀,蔡屣延才,铎宣百世之文,旌集四方之善。”主谓 燕,燕国:金,指黄金台,也称燕台,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;秀,优秀。这里指优秀

  • 屈子问天

    源见“呵壁问天”。指战国 楚屈原失意后抒发胸中的愤懑不平。清袁枚《行路难》诗:“屈子问天天漫漫,邹衍吹律律更寒。”

  • 美新

    源见“剧秦美新”。指美化新政。为阿谀谄媚之典。清黄宗羲《明儒学案.东林学案总论》:“清议熄,而后有美新之上言,媚奄之红本。”胡怀琛《乙卯杂诗》:“千古美新留话柄,西京才子说扬 刘。”【词语美新】   

  • 颜长山舌

    《新唐书.颜杲卿传》:“禄山至陕,闻兵兴(颜杲卿、颜真卿兄弟兴兵抵抗安禄山叛军,),大惧。使史思明等率平卢兵渡河攻常山,蔡希德自怀会师。不涉(到,经历)旬,贼急攻城。兵少,未及为守计,求救于河东,承业

  • 东窗计

    源见“东窗事发”。谓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。《剪灯新话.天台访隐录》:“建炎南渡多翻覆,泥马逃来御黄屋……东窗计就通和好,鄂王赐死蕲王老。”偏正 指谋害他人的阴谋诡计。明·瞿佑《剪灯新话·天台访隐录》:“

  • 要襋

    《诗.魏风.葛屦》:“要之襋之,好人服之。”高亨注:“要,读为腰,用为动词,即缝裙子的腰。襋,底襟,用为动词,即缝裙子的底襟。”后以“要襋”指好衣服。宋苏轼《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》诗:“山人乐此耳,寂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