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暗度陈仓

暗度陈仓

源见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。比喻暗中进行活动。《三国演义》九六回:“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。”


述宾 原为以正面诱敌而从侧面突袭的战略。语本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项王使卒三万人从,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,从杜南入蚀中。去辄烧绝栈道,以备诸侯盗兵袭之,以示项羽无东意。……八月,汉王用韩信之计,从故道还,袭雍王章邯,邯迎击汉陈仓,雍兵败,还走。”《三国演义》96回:“(司马)懿曰:‘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~之计。’”后多用以比喻暗中行事或男女之私通。西门丁《刺客惊龙》:“他正暗暗庆幸这~之计,不料头顶一块斜生的大石上,飞下无数石块。”《金瓶梅》69回:“此是哥明修栈道,~的计策。”△描写暗中行事。→暗度金针 声东击西 ↔明火执仗 明目仗胆。也作“暗渡陈仓”。


解释陈仓:古地名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,是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。比喻用假象迷惑敌人,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。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。

出处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正月,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王梁楚地九郡,都彭城。负约,更立沛公为汉王,王巴、蜀、汉中,都南郑。……汉王之国,项王使卒三万人从,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,从杜南入蚀中。去辄烧绝栈道,以备诸侯盗兵袭之,亦示项羽无东意。……八月,汉王用韩信之计,从故道还,袭雍王章邯。邯迎击汉陈仓,雍兵败,还走;止战好畤,又复败,走废丘。”

汉王二年(公元前205年)正月,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统治梁、楚之地的九个郡,以彭城为都城。他背叛了以前订立的盟约,重新立沛公刘邦为汉王,统治巴、蜀和汉中,以南郑为都城。……四月,各路诸侯解散军队,各自回归封国。汉王刘邦前往自己的封国,项羽派三万士卒跟随他,楚国以及诸侯军队中仰慕汉王而自愿跟从他的有几万人。汉王带领军队从杜南之地进入蚀中,他们过去后就焚烧了栈道,以防备诸侯的军队来袭击,同时向项羽表示自己没有向东进军的意图。……八月,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,从另外一条路返回关中,袭击雍王章邯。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,雍王的士兵战败,退兵逃走;雍王的败兵在好畤停止败逃,并和汉军交战,又一次失败,逃到了废丘。汉王于是平定了雍地。汉王向东进军到达了咸阳,率领军队把雍王围困在废丘,同时派遣各位将领平定了陇西、北地和上郡。

近义瞒天过海

反义明目张胆

例句

广大散户股民还在拼命买入的时候,庄家们早已暗度陈仓,撤出了自己的资金。


【词语暗度陈仓】  成语:暗度陈仓汉语词典:暗度陈仓

猜你喜欢

  • 青琐窥韩

    同“窥韩”。金蔡松年《水龙吟.梁虎茵家以绛绡作荔枝戏作》词:“青琐窥韩,紫囊赌谢,属狂年少。”

  • 西江救涸辙

    源见“涸辙之鲋”。谓远水不解近渴,无济于事。明唐顺之《与洪方州主事》:“此事须速,不然则挽西江救涸辙也。”

  • 更弦改辙

    同“改弦易辙”。明宋濂《谕安南国诏》:“揆于大义,必讨无赦。如或更弦改辙,择日㷂亲贤命而立之,庶几可赎前罪。”见“更弦易辙”。明·宋濂《谕安南国诏》:“揆于大义,必讨无赦。 如或~,择日㷂

  • 引裙

    参见:牵裾

  • 乌攫肉

    《汉书.黄霸传》:“(霸)为颍川太守,尝欲有所伺察,择长年廉吏遣行,属令周密。吏出,不敢舍邮亭(驿馆,差官或递送文书者投止之所),食于道旁,乌攫其肉。”官吏奉太守之命,为了不惊动下面,达到伺察之目的,

  • 甘棠

    《诗经.召南.甘棠.序》:“《甘棠》美召伯(即周时召公姬奭,为西伯)。召伯之教,明于南国。”其《甘棠》诗曰: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。召伯所茇(音bá,止于草舍中)!蔽芾甘棠,勿剪勿败。召伯所憩!蔽芾甘棠

  • 雕虫小巧

    同“雕虫小技”。旧题宋尤袤《全唐诗话.张祜》:“祜雕虫小巧,壮夫不为。”见“雕虫小技”。【词语雕虫小巧】  成语:雕虫小巧汉语大词典:雕虫小巧

  • 鹅池夜渡

    同“鹅池平蔡”。宋张榘《瑞鹤仙.次韵陆景思喜雪》词:“看鹅池夜渡,黎明飞捷,儿辈惛惛未觉。”

  • 还东山

    源见“东山再起”。谢安曾辞官隐居会稽 东山。因以“还东山”泛指退隐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》诗:“辞满岂多秩,谢病不待年。偶与张 邴合,久欲还东山。”【词语还东山】   汉语大词典:还东

  • 桑榆之景

    源见“桑榆”。指晚年时光。唐刘禹锡《谢分司东都表》:“虽迫桑榆之景,犹倾葵藿之心。”见“桑榆晚景”。偏正 暮年时光。清·黄轩祖《游梁琐记·三麻子》:“吾辈风烛余年,正足自娱~,岂堪以粉黛重自斧斫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