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掩耳盗铃

掩耳盗铃

比喻自欺欺人。晋国范氏家族被灭亡的时候,有一个人乘机到范家偷了一口大钟。想背走他,钟大背不动。他就用锤子把它打成小块,谁知一锤下去,响声大作。盗钟的人害怕别人听见,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。

【出典】:

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恶人闻之,可也;恶己自闻之,悖矣!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9回:“贾政也掌不住笑了。因说道,那怕再念三十本《诗经》,也是掩耳盗铃,哄人而已。”


连动 捂住耳朵去偷铃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语本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怳然有音,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《红楼梦》9回:“那怕再念三十本《诗经》,也是~、哄人而已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想方设法掩盖掩盖不了的事。→自欺欺人。也作“塞耳盗钟”、“掩耳盗钟”、“掩耳偷铃”。


解释掩:捂。盗:偷盗。捂住耳朵偷钟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

出处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。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(yǎn,遮蔽,掩盖)其耳。”

春秋时,晋国的贵族赵简子消灭了范氏家族后,有人趁机去拣范家的东西。有个人弄到了一口大钟,打算背着它跑掉。但是钟太大背不动,于是那人就用大锤砸烂它,钟发出了洪亮的声音。那人害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和自己抢夺,就赶紧蒙上自己的耳朵,以为自己听不见,别人也就听不见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的这个故事,告诫人们应当有自知之明,应当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。害怕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是情有可原的,但是害怕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对了。作为国家的君主害怕听到自己的过错,难道不像那个蒙着自己耳朵偷钟的人吗?

近义自欺欺人

例句

这种自欺欺人、掩耳盗铃的做法实在可笑!


【词语掩耳盗铃】  成语:掩耳盗铃汉语词典:掩耳盗铃

猜你喜欢

  • 喓喓草虫,趯趯阜螽

    喓喓( ㄧㄠ ㄧㄠ yāo yāo ):虫叫声。草虫:指蝈蝈。趯趯( ㄊㄧˋ ㄊㄧˋ tì tì ):虫跳的样子。阜螽:蚱蜢。 蝈蝈振翅叫,蚱蜢蹦蹦跳。 形容秋虫活跃的景象。语出《诗.召南.草

  • 愚叟移

    同“愚公移山”。唐林滋《望九华山》诗:“虚中始讶巨灵擘,陡处乍惊愚叟移。”

  • 高尚之舟

    源见“李郭同舟”。美称有声望者所乘之船。唐骆宾王《上郭赞府启》:“仙飞有道,荣河泛高尚之舟;德验通神,灵策洞幽冥之境。”

  • 力不从愿

    见“力不从心”。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徒怀愤踊,~,惭怖征营,痛心疾首,形留所在,神驰寇庭。”【词语力不从愿】  成语:力不从愿汉语大词典:力不从愿

  • 凌烟勒

    同“凌烟画像”。勒,刻。明 黄峨《寄升庵》诗:“公义私情不两全,愿君早向凌烟勒。”

  • 憩棠

    源见“召公棠”。喻地方官的德政。宋梅尧臣《送棣州唐虞部》诗:“风俗已如此,憩棠无讼争。”【词语憩棠】   汉语大词典:憩棠

  • 朝宗

    451 ① 诸侯朝见天子。《周礼.春官.大宗伯》:“诸侯朝见天子……春见曰朝,夏见曰宗。”汉郑玄注:“宗,尊也,欲其尊王。”【词语朝宗】   汉语大词典:朝宗

  • 上官马瘦

    《汉书.外戚传.孝昭上官皇后》附“上官桀”:“孝昭上官皇后,祖父桀,陇西上邽人也。……上奇其材力,迁未央廐令。上尝体不安,及愈,见马,马多瘦,上大怒:‘令以我不复见马邪!’欲下吏,桀顿首曰:‘臣闻圣体

  • 七策五成

    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:“范蠡既雪会稽之耻,乃喟然叹曰:‘计然之策七,越用其五而得意。既已施于国,吾欲用之家。’”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,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。后因以“七策五成”谓谋略高深。

  • 不为五斗折

    同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奉送公定》:“不为五斗折,自无三径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