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捉发吐哺

捉发吐哺

捉发:手握头发。吐哺(bǔ补):吐出口中咀嚼之食物。此典指周公旦自述洗头时握住头发,吃饭时吐出食物,忙于接待贤人。后以此典比喻求贤若渴、礼贤下士,延揽人才。周公旦,姬旦,也称叔旦。因封地在周(今陕西岐山县境),史称周公,又称周公旦。助周武王姬发灭商纣王。周武王死后,周成王姬诵年幼,由叔父周公旦摄政(代皇帝处理政务)。周公旦于是辅佐周成王姬诵,让他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(都曲阜,今山东曲阜)去作鲁公。周公旦告戒伯禽说:“我是周文王(姬昌)儿子,周武王弟弟,周成王叔父,我在天下之地位也不低贱,然而我洗一次头就三次握住头发,吃一顿饭就三次吐出口中食物,起身接待士人,还担心失去天下贤人。你到鲁国去,要谦虚谨慎,不要因为你是国君而骄傲自大,看不起别人。”此典又作“吐哺迎国士”、“周公吐哺”、“吐握”、“一沭三握发”、“三吐忘疲”、“勿惮吐捉勤”、“三哺”、“三握发”、“发一握”、“周公发”、“发握三”、“周三饭”、“吐哺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33《鲁周公世家》1518页:“于是卒相(xiàng向,辅佐)成王,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周公戒伯禽曰:‘我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我于天下亦不贱矣。然我一沐(mù目,洗头发)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子之鲁,慎无以国骄人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晓之曰:‘天下雄雌未定,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,与图成败,反修饰边幅,如偶人形,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?’” 三国魏·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 三国魏·曹丕《善哉行》:“慊慊下白屋,吐握不可失。” 三国魏·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一沐三握发,后世称圣贤。” 南朝梁·刘孝绰《司空安成王碑》:“德大心小,居高志卑,再握不倦,三吐忘疲。” 唐·韩愈《和李相公览物兴怀》:“勿惮吐捉勤,可歌风雨调。” 唐·白居易《和微之春日投简》:“重土过三哺,轻才抵一铢。” 唐·邵谒《论政》:“贤哉三握发,为有天下忧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景仁留别》:“会当闻公来,倒屣发一握。” 宋·辛弃疾《念奴娇·三友同饮》:“寄食王孙,丧家公子,谁握周公发。” 宋·汪元量《杭州杂诗和林石田》之七:“有客肠回九,无人发握三。” 明·王宗正《清江引》:“休夸齐二桃,请看周三饭,博南山人同我懒。” 清·丘逢甲《次韵答友人》:“横槊当歌万虑空,复闻吐哺有周公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仰俯

    同“仰事俯畜”。明陈子龙《舟次七里濑》诗:“念彼岩中人,资身合舒卷。我劳复如何,晨夕事仰俯。”【词语仰俯】   汉语大词典:仰俯

  • 白社游

    源见“洛阳社”。指隐居。唐王绩《晚年叙志示翟处士》诗:“失路青门隐,藏名白社游。”

  • 娲天

    同“女娲天”。唐李咸用《谢友生遗端溪砚瓦》诗:“娲天补剩石,昆剑切来泥。著指痕犹湿,停旬水未砥。”【词语娲天】   汉语大词典:娲天

  • 破竹之势

    源见“势如破竹”。喻不可阻挡的形势。《北史.武帝纪》:“严军以待,击之必克。然后乘破竹之势,鼓行而东,足以穷其窟穴。”郭沫若《北伐途次》四:“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,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

  • 投止

    投托,到别人家去托足安身的意思。《后汉书.张俭传》:“俭得亡命,困迫遁走,望门投止,莫不重其名行,破家相容。”止:止宿。望门投止:看到人家就请求住下来。形容人逃亡时,慌不择路的情状。参见“望门投止”条

  • 睹橐驼谓马肿背

    睹:见。橐( ㄊㄨㄛˊ tuó )驼:骆驼。 看见骆驼说是马肿了脊背。 讥笑人们少见多怪。语出汉.牟融《牟子》:“少所见,多所怪,睹橐驼,谓马肿背。”清.唐梦赉《聊斋誌异序》:“谚有之云:‘见橐

  • 叔痴

    同“湛痴”。唐李商隐《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》:“仆御嫌夫懦,孩童笑叔痴。”

  • 王乔下履凫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喻指仙人降临。宋苏轼《题冯通直明月湖诗后》诗:“请君多酿莲花酒,准拟王乔下履凫。”

  • 点睛之笔

    指文章或绘画的传神绝妙之处。《晋书.顾恺之传》记载,恺之每画完一人像,几年都不点上眼睛。有人问为什么,他说:“传神写照,正在阿堵中。”偏正 使文章传神、警辟升华之语。语本《晋书·顾恺之传》:“恺之每画

  • 畏龙

    源见“叶公好龙”。比喻表面爱某种事物,实际害怕这种事物。南朝 梁萧统《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》:“又爱贤之情,与时而笃,冀同市骏,庶匪畏龙。”【词语畏龙】   汉语大词典:畏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