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拔山扛鼎

拔山扛鼎

形容项羽力气大。比喻英雄义士遭到失败的可悲下场。项羽(前232年——前202年),名籍,字羽,下相(今江苏宿迁西南)人。楚国贵族出身。因叔父项梁在家乡杀了人,为躲避灾祸,随叔父来到吴中(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)。当时,项羽20多岁,身高八尺多,长得体强力壮,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。后来,项羽起兵反秦,又同刘邦争霸天下,奋战了8年,最后被刘邦军包围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南)时,自己作诗道:“力能拔山气概盖世……”并认为天时对他不利,也无可奈何。此典又作“力可扛鼎”、“扛鼎雄”、“扛鼎士”、“举鼎拔山”、“拔山举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295、296、333页:“项籍者,下相人也,字羽。……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……’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陆机《百年歌》:“三十时,行成名立有令闻,力可扛鼎志干云。” 宋·苏轼《安期生》:“难堪据床洗,宁挹扛鼎雄。” 宋·刘克庄《摸鱼儿》:“千载后,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,英雄骨朽。” 宋·吴迈远《长别离》:“楚有扛鼎士,出门不得归。” 元·金仁杰《萧何月夜追韩信》:“恁时节喑呜叱咤难开口,便举鼎拔山怎脱身。” 元·无名氏《暗渡陈仓》头折:“拔山举鼎兴王业,赳赳威风谁敢敌。” 清·李渔《秦淮健儿传》:“尝叹曰:‘世人皆不足敌,但恨生千载后,不得与拔山扛鼎之雄一较胜负耳!’” 清·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1回:“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,任你是拔山举扛的英雄,铜浇铁铸的罗汉,只要烟瘾一发,顿时骨软筋酥,连一些气力都没有。”


见“拔山举鼎”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78:“力则~,倒曳九牛;诵则一日万言,五行俱下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 (项)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 (gang) 鼎,才气过人,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。”又“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……’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项籍 (字羽) 身高八尺多,力气能举起鼎来,同时才气过人,吴地的年轻子弟们都很敬畏他。另外,他在被刘邦军围于垓下时,自己作诗道:“力能拔山气概盖世,……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力大无穷;或用来借称项羽。

【典形】 拔山扛鼎、扛鼎士、扛鼎雄、举鼎拔山、力可扛鼎、拔山举鼎、力扛鼎。

【示例】

〔拔山扛鼎〕 宋·刘克庄 《摸鱼儿》:“千载后,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。英雄骨朽。”

〔扛鼎士〕 宋·吴迈远《长别离》:“楚有扛鼎士,出门不得归。”

〔扛鼎雄〕 宋·苏轼《安期生》:“难堪据床洗,宁挹扛鼎雄。”

〔举鼎拔山〕 元·金仁杰《萧何月夜追韩信》:“恁时节喑呜叱咤难开口,便举鼎拔山怎脱身。”

〔力可扛鼎〕 晋·陆机《百年歌》:“三十时,行成名立有令闻,力可扛鼎志干云。”


【词语拔山扛鼎】  成语:拔山扛鼎汉语词典:拔山扛鼎

猜你喜欢

  • 枫子鬼

    南朝.梁.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下:“南中有枫子鬼,枫木之老者为人形,亦呼为灵枫。”据传,枫树有灵,生长年久者可长成人形,被称作“枫子鬼”或“灵枫”。后人常以此典喻鬼神事。唐.司空图《送流人》:“山林枫子鬼

  • 玉成

    宋张载《西铭》:“富贵福泽,将厚吾之生也;贫贱忧戚,庸玉女于成也。”意谓助之使成。后为成全之意。《水浒传》四回:“一应所用,弟子自当准备,烦望长老玉成。”【词语玉成】   汉语大词典:玉成

  • 为他人作嫁衣裳

    《全唐诗》卷六七〇秦韬玉《贫女》诗:“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。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。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,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”这首诗写贫女因家境贫苦,不得托媒

  • 虚有其表

    空有好看的外表,实际不中用。出自五代后唐明宗之语。唐明宗(867-933年),名李亶,原名嗣源,代北(今山西省北部地区)人,因在李克用手下做事,被赐姓李。在后唐与后梁的战斗中曾屡立战功。天祐五年(90

  • 气缠霜匣

    旧题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、高帝斩白蛇剑。剑上有七采珠、九华玉以为饰,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。剑在室中,光景犹照于外,与挺剑不殊。十二年一加磨莹,刃上常若霜雪。开匣拔鞘,

  • 广陵弦

    源见“广陵散”。指绝响。用以缅怀旧友。唐李德裕《房公旧竹亭闻琴缅慕风流神期如在因重题此作》诗:“独悲形解后,谁听《广陵》弦?”

  • 黄粱梦

    唐.沈既济《枕中记》传奇中载:唐开元间青年卢生在邯郸官道上遇一道士。道士送他一只枕头。卢生枕后睡去,梦见他与崔氏女联姻,考中进士,升任节度使。后被馋入狱。后皇上赦免他的死罪,流放边地。数年后,皇上又起

  • 一致百虑

    《易.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孔颖达疏:“一致而百虑者,所致虽一,虑必有百,言虑虽百种,必归于一致也。”常指虑虽百端,理归于一。隋炀帝《宝台经藏愿文》:“殊涂同归,一致百虑。内外交融

  • 三韭

    同“三九”。宋黄庭坚《大雷口阻风》诗:“孤村无十室,旅饭困三韭。”【词语三韭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韭

  • 丁宽易东

    西汉人丁宽字子襄,是梁(今河南商丘南)人。最初丁宽是项生的仆从,随着主人一起跟着田何学《周易》。丁宽学习深入机敏,比主人项生学得还好,所以田何收他为学生。丁宽学成之后,要返回东面的故乡。田何对学生们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