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张仪舌在

张仪舌在

同“张仪舌”。清汪懋麟《沁园春.赠次功》词:“问张仪舌在,何难定霸;班生笔好,有日封侯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。尝从楚相饮,已而楚相亡壁,门下意张仪,曰:‘仪贫无行,必此盗相君之璧。’共执张仪,掠笞数百,不服, (释) 之。 其妻曰:‘嘻! 子毋读书游说,安得此辱乎?”张仪谓其妻曰:‘视吾舌尚在不?’其妻笑曰:‘舌在也。’仪曰:‘足矣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时张仪师事鬼谷先生,学纵横术,学成游说诸侯。曾在楚国与楚相饮酒,不久楚相丢失玉璧,门下人怀疑张仪,认为他人穷,肯定是他偷的。于是对张仪进行拷打,张仪不服,楚相无法,释放了他。张妻说:“唉! 你如果不读书游说,怎会有此耻辱呢?”张仪对她说:“看看我舌头还有吗?”其妻说有。张仪说:“有舌头在就行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游说干谒帝王; 或形容博取功名的资本。

【典形】 存舌、留舌、三寸犹在、舌存、舌在、我舌问妻孥、吾舌在、仪舌、疑璧、张仪舌、张仪舌在、纵横舌、舌犹存、舌尚存、吾舌犹存、璧非真盗、诬张仪、恒视舌。

【示例】

〔存舌〕 明·唐寅《漫兴》之七:“苏秦扪颊犹存舌,赵壹探囊已没钱。”

〔留舌〕 唐·李白 《赠范金乡》之一:“只应自索漠,留舌示山妻。”

〔三寸犹在〕 唐·王维《关秘书晁监还日本诗序》:“三寸犹在,乐毅辞燕而未老; 十年在外,信陵归魏而逾尊。”

〔舌存〕 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》:“齿落本是无心人,舌存耻作穷途哭。”

〔舌在〕 明·袁宏道《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》:“舌在即王侯,文成足歌咏。”

〔我舌问妻孥〕 清·计东《任丘道中回望西山有感》:“内廷传甲第,我舌问妻孥。”

〔吾舌在〕 唐·张祜《贫居遣怀》:“但令吾舌在,何畏不封侯。”

〔仪舌〕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仪舌忻犹在,舒帷誓不褰。”

〔疑璧〕 唐·骆宾王《狱中书情通简知己》:“绝缣非易辨,疑璧果难裁。”

〔张仪舌〕 唐·李白 《赠崔侍御》:“笑吐张仪舌,愁为庄舄吟。”

〔张仪舌在〕 清·刘献廷《幽居》之七:“学易忘年老此生,张仪舌在悔纵横。”

〔纵横舌〕 宋·苏轼《二公再和亦再答之》:“幸有纵横舌,说剑起慵懦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曳尾泥涂

    《庄子.秋水》:“庄子持竿不顾,曰:‘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三千岁矣,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?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?’二大夫曰:‘宁生而曳尾涂中。’”涂,污泥。后以“曳尾泥涂”比喻

  • 斗边楂

    同“斗楂”。楂,同“槎”。唐罗隐《送支使萧中丞赴阙》诗:“从此常僚如有问,海边麋鹿斗边楂。”

  • 嵇康闲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三,三国魏.嵇叔夜(康)《幽愤诗》:“古人有言,善莫近名。奉时恭默,咎悔不生。万石周慎,安亲保荣。世务纷纷,只搅予情。安乐必诫,乃终利贞。煌煌灵芝,一年三秀。予独何为,有志不就。惩难思复

  • 失火城门

    源见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。比喻殃及无辜的灾祸。清 杨潮观《温太真晋阳分别》:“这的是失火城门有将来恐,处堂燕雀还做平时梦。”

  • 斑衣

    源见“老莱娱亲”。谓身穿彩衣学婴儿戏耍以娱父母,表示尽心孝事双亲。亦借指孝子。《南史.张裕传》:“〔张嵊〕少敦孝行,年三十余,犹斑衣受稷杖。”唐钱起《小园招隐》诗:“斑衣在林巷,始觉无羁束。”【词语斑

  • 虚船触舟人不怒

    喻无心的过失,他人不计较。《庄子.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,有虚船来触舟,虽有惼心之人不怒。”方舟:两船相并。虚船:没有人的空船。惼( ㄆㄧㄢˇ piǎn 扁):(心胸)狭窄。

  • 三丈之木

    战国时商鞅立三丈之木,悬赏募民搬运以取信于民的故事。《史记.商君列传》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。莫敢徙。丨复曰‘能徙者予五十金’。有一

  • 万物皆备于我

    万事万物我都具备了。 古代儒家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,都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,只要反求诸己,就会得到一切。这是地道的主观唯心论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后泛指自我满

  • 钟子

    源见“伯牙鼓琴”。指春秋时楚 俞伯牙知音好友钟子期。明张煌言《感怀》诗:“流水非因钟子调,《阳春》只合郢人吟。”【词语钟子】   汉语大词典:钟子

  • 蕉覆鹿

    源见“蕉鹿梦”。喻指迷离恍惚,得失无常。清赵执信《南村将携家附漕北返见邀小饮话别赠之十六韵》:“往事蕉覆鹿,浮名星系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