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孔鲤趋庭

孔鲤趋庭

论语.季氏》:“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诗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礼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’陈亢退而喜曰:‘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’”后以“孔鲤趋庭”为子受父教之典。明沈受先《三元记.及第》:“父乃严亲,身教为难不可轻,当效义方窦氏,孟母三迁,孔鲤趋庭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诗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礼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’陈亢退而喜曰: 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孔子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 (字伯鱼):“你得过你父亲什么别人不知的传授吗?”孔鲤回答:“没有。他曾独自在庭院站着,我快步走过,他问我:‘学了诗没有?’我答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诗,不会讲话。’我便回去学诗。又一天,他又独立于庭中,我快步走过,他问:‘学了礼没有?’我说:‘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礼,无法立身做人。’我便回去学礼。只听到这两次。”陈亢回去高兴地说:“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,知道学诗,学礼,又知道君子对子女的态度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学生、晚辈受到老师、长辈的教诲。

【典形】 奉训趋庭、过庭训、过庭语、过庭子弟、孔庭、鲤对、鲤趋、鲤庭、趋庭、趋庭鲤、庭鲤、庭礼、庭训、鲤庭趋。

【示例】

〔奉训趋庭〕 唐·骆宾王《上瑕丘韦明府启》:“幸以奉训趋庭,束情田于理窟。”

〔过庭训〕 清·宋琬《先大夫讳日》:“侧闻过庭训,爱惜如琼瑰。”

〔过庭语〕 三国·曹操《善哉行》: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”

〔过庭子弟〕 三国·曹植《学官颂》:“过庭子弟,诗礼明记。”

〔孔庭〕 宋·陈师道《和寄朱文中》:“鲁国故知臧有后,孔庭早见鲤能诗。”

〔鲤对〕 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; 今兹捧袂,喜托龙门。”

〔鲤趋〕 明·皇甫濂《悼子乘》:“怅怳鲤趋日,礼训犹用情。”

〔鲤庭〕 唐·刘禹锡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》:“鲤庭传事业,鸡树逐翱翔。”

〔趋庭〕 唐·张祜《送刘轺秀才江陵归宁》:“殷勤莫忘趋庭日,学礼三余已学诗。”

〔趋庭鲤〕 唐·白居易《和杨郎中贺杨仆射致仕》:“祥鱣降伴趋庭鲤,贺燕飞和出谷莺。”

〔庭鲤〕 清·黄景仁《题汪松溪遗集》:“十年书成付庭鲤,六经未有如诗尊。”

〔庭训〕 唐·骆宾王 《上郭赞府启》:“又以家传素业,弋书林而聘志;少奉庭训,践文囿以渔魂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马署

    源见“玉堂金马”。指翰林院、集贤省等机构。《文选.陆厥〈奉答内兄希叔〉》:“属叨金马署,又点铜龙门。”李善注:“叨金马署,谓为秀才也。《〈两都赋〉序》曰:‘内设金马、石渠之署。’”宋沈遘《七言送沈景休

  • 鸠无巢

    源见“鸠居鹊巢”。形容漂泊穷困。宋张耒《赴亳州教官次韵和中书钱舍人及亳守晁美叔见赠》:“羁穷正似鸠无巢,摆去不如鱼有鬣。”

  • 金掌露

    同“金茎露”。唐张九龄《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》诗:“树摇金掌露,庭徙玉楼阴。”

  • 缑岭调笙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形容清雅脱俗。清冯登府《祝英台近.题叶小鸾二王帖释文》词:“最怜缑岭调笙,月凉花淡,万一有彩鸾消息。”

  • 大旱望雨

    同“大旱望云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二:“这边朱景光家里,日日盼望消息,真同大旱望雨。”【词语大旱望雨】  成语:大旱望雨

  • 岭梅

    指大庾岭的梅花。唐代杜甫《秋日荆南述怀》诗:“秋水漫湘竹,阴风过岭梅。”大庾岭,在今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处,又称‘‘梅岭”。传说岭上的梅花南枝已落,北枝方开。【词语岭梅】   汉语大词典:岭梅

  • 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

    见〔和气致祥,乖气致异〕。【词语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】  成语: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

  • 钉女心痛

    《晋书.文苑列传.顾恺之》:“尤善丹青,图写特妙……尝悦一邻女,挑之弗从,乃图其形於壁,以棘针钉其心,女遂患心痛。……”据说晋.顾恺之画为一绝,谢安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。尝画邻女形於壁,以针钉其心,

  • 鲁阳挥日

    同“鲁阳挥戈”。明李东阳《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叠韵奉答》:“我歌又竟君不来,欲效鲁阳挥日暮。”见“鲁阳挥戈”。明·李东阳《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叠韵奉答》:“我歌又竟君不来,欲效~暮。”【词

  • 李陵初诗

    唐.释皎然《诗式.李少卿并〈古诗十九首〉》:“其五言,周时已见滥觞,及乎成篇,则始于李陵、苏武二子。天与其性,发言自高,未有作用。……”五言诗的起源,各有不同说法。推其源,当在周,流行在汉。有人说李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