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太阿倒持

太阿倒持

汉书.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殴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泰阿,同“太阿”,宝剑。后以“太阿倒持”比喻授人权柄,自受其害。宋秦观《李训论》:“自德宗惩北军之变,以左右神策、天威等军,分委宦官主之,由是太阿倒持,不复可取。”


主谓 太阿:宝剑名。倒拿着宝剑。比喻授人权柄,而自失其位,反遭祸害。李劼人《大波》:“伯英先生因而叹息说:‘老赵何尝知道现在是~。’”△常用于上级的权力被下级所把持。→喧宾夺主。也作“倒持太阿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汉书·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网,以为汉殴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故诚能勿失其柄,天下虽有不顺,莫敢触其锋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梅福上书说,秦朝无道,残虐百姓,无形中为汉兴创造了条件,如同倒拿着太阿宝剑,将剑柄反交给了楚人 (指陈涉、项羽等)。太阿,也作泰阿,相传为春秋时名匠欧冶子所铸的宝剑名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丧失权力,反为人所制。

【典形】 倒持、倒授国柄、倒太阿、太阿倒持、太阿权倒授。

【示例】

〔倒持〕 宋·张元干《过白彪访沈次律》:“赏罚二大柄,倒持示微弱。”

〔倒太阿〕 清·唐孙华《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》:“国柄倒太阿,祖训裂堤防。”

〔太阿倒持〕 清·黄遵宪《庚辰四月重野成斋》:“呜呼源平霸者起,太阿倒持归将军。”

〔太阿权倒授〕 清·黄遵宪《群公》:“事事太阿权倒授,人人六等罪分明。”


【词语太阿倒持】  成语:太阿倒持汉语词典:太阿倒持

猜你喜欢

  • 瑞脑香巾

    唐.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一:“天宝末,交趾贡龙脑,如蝉蚕形。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,禁中呼为瑞龙脑。上唯赐贵妃十枚,香气彻十余步。上夏日尝与亲王棋,令贺怀智独弹琵琶,贵妃立于局前观之。上数枰子将输,

  • 冀缺耨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初,臼季使过冀,见冀缺耨。其妻馌之,敬,相待如宾。与之归,言诸文公曰:‘敬,德之聚也,能敬必有德。德以治民,君请用之,臣闻之,出门如宾,承事如祭,仁之则也。’……文公以为下军

  • 青眄

    同“青眼”。清蒲松龄《代毕刺史祭新城王十二太翁文》:“豚犬不才,谬承青眄,联秦 晋于宫詹。”

  • 佛粥

    宋.吴自牧《梦粱录》:卷六《十二月》:“此月八日,寺院谓之腊八。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,名曰腊八粥。”又见宋.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十。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,作浴佛会(佛教称佛之生日)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

  • 燕昭好马

    同“燕昭市骏”。《旧唐书.薛登传》:“燕昭好马,则骏马来庭;叶公好龙,则真龙入室。”主谓 战国时代燕昭王爱好骏马。后比喻招纳贤士。《旧唐书·薛登传》:“~,则骏马束庭;叶公好龙,则真龙入室。”△用于求

  • 白衣到否

    同“白衣来否”。廖行之《青玉案.重九忆罗舜举》词:“黄花开未,白衣到否?篱落荒凉处。”

  • 釜生鱼

    源见“甑尘釜鱼”。谓釜中已生出鱼来。形容贫困乏食,断炊已久。宋陆游《晨起》诗:“空釜生鱼忍贫惯,闲门罗雀与秋宜。”见“甑尘釜鱼”。金·元好问《寄西溪相禅师》:“门堪罗雀仍未害,釜欲生鱼当奈何!”【词语

  • 卤莽灭裂

    《庄子.则阳》:“君为政焉勿卤莽,治民焉勿灭裂。昔予为禾,耕而卤莽之,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;芸而灭裂之,其实亦灭裂而报予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郭云:‘卤莽灭裂,轻脱末略,不尽其分也。’”后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

  • 通子

    晋陶潜《责子》诗:“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”通子,陶潜小儿名。后因以“通子”为咏子之典。唐韩翃《寄赠虢州张参军》诗:“好栗分通子,名香赠莫愁。”【词语通子】   汉语大词典:通子

  • 鬼可卖

    晋.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《宋定伯》:“南阳宋定伯,年少时,夜行逢鬼……行欲至宛市,定伯便担鬼著肩上,急执之,鬼大呼,声咋咋然,索下,不复听之。径至宛市中,下著地,化为一羊,便卖之。恐其变化,唾之。得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