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唇齿相依

唇齿相依

比喻关系密切,相互依存。鲍勋(?一226年),字叔业,泰山平阳(今山东泰安一带)人。初从曹操为中庶子,及曹丕即位,先后任侍中、御史中丞,以直言极谏被杀。文帝曹丕六年,(225年),曹丕想征伐东吴,和群臣商议。鲍勋当面进谏说:“我们屡次出兵而未能攻克他们,原因就在于东吴、蜀汉如唇齿般相互依存,互为救援,又有山河之险。往年赤壁之败,足为百世之戒。现在又要劳师击远,日费万金,国库为之虚耗,却使敌人得以逞威,我认为不可。”曹丕不仅不听,反而大怒,降了鲍勋的官。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魏书》《鲍勋传》卷12第385页:“六年秋,帝欲征吴,群臣大议,勋面谏曰:‘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,盖以吴、蜀唇齿相依,凭阻山水,有难拔之势故也。……今又劳兵袭远,日费千金,中国虚耗,令黠虏玩威,臣窃以为不可。’帝益忿之,左迁勋为治书执法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书·杨骏传》:“今宗室疏,因外戚之亲以得安,外戚危,倚宗室之重以为援,所谓唇齿相依,计之善者。” 梁启超《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》:“日本为我东方兄弟唇齿相依之交。”


主谓 像嘴唇牙齿那样互相依靠。比喻关系密切,互相依存。《水浒后传》第13回:“高丽王倒也识见宏伟,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,~,不宜改图。”△描写关系密切。 →唇亡齿寒 巢毁卵破 ↔风马牛不相及 齿亡舌存。也作“唇齿相须”。


【词语唇齿相依】  成语:唇齿相依汉语词典:唇齿相依

猜你喜欢

  • 杜根

    《后汉书.杜根传》载:“时和熹 邓后临朝,权在外戚。根以安帝年长,宜亲政事,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。太后大怒,收执根等……因得逃窜,为宜城山中酒家保。积十五年。”及邓氏诛,根方归乡里,帝征诣公车,拜侍御史

  • 秋思莼鲈

    见“莼羹鲈脍”条。见“秋风莼鲈”。[例]离家渐久,~,乃人之常情。

  • 犁牛

    源见“犁生骍角”。比喻劣父。《聊斋志异.柳生》:“犁牛尚有子,何害?”又:“尚未知犁牛,何知其子?”【词语犁牛】   汉语大词典:犁牛

  • 剑许徐君

    同“剑挂孤松”。元汤炳龙《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札卷》诗:“剑许徐君自有心,书还孔氏非无故。”

  • 二鲍纠慝

    《后汉书.鲍永传》:“鲍永字君长,上党屯留人也。”“建武十一年,征为司隶校尉。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,永以事劾良大不敬,由是朝廷肃然,莫不戒慎。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,恢亦抗直不避强御。帝常曰:‘贵戚且

  • 奔丧

    《礼记.奔丧》篇,唐代孔颖达疏:“案郑《目录》云,名曰《奔丧》者,以其居他国,闻丧奔归之礼。”原意非专指奔父母亲丧。后代则专称闻父母丧而奔赴之,为“奔丧”。【词语奔丧】   汉语大词典:奔丧

  • 须弥芥子

    《维摩诘经.不可思议品》:“若菩萨住是解脱者,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,无所增减,须弥山王本相如故。”后以“须弥芥子”为广狭、大小等相容自在、融通无碍的典故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.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》词

  • 痴虎头

    源见“长康三绝”。泛指有痴气或不合流俗之人。宋苏轼《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》之一:“巧偷豪夺古来有,一笑谁似痴虎头?”

  • 化石

    源见“望夫石”。比喻妇女对丈夫用情的坚贞和思念。明何景明《结肠赋》:“泪陨血而崩城兮,身立枯而化石。”苏曼殊《无题》诗之七:“分明化石心难定,多谢云娘十幅笺。”【词语化石】   汉语大词典:化石

  • 一阳日

    源见“一阳生”。指冬至日。明钱德洪《王文成公全书续编序》:“隆庆壬申一阳日,德洪百拜识。”【词语一阳日】   汉语大词典:一阳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