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卑躬屈己

卑躬屈己

躬,身体。卑躬,弯腰。形容屈己奉人,后含没有骨气之意。原北魏李冲用来形容自己与李彪共事时的情状,责备彪跋扈。李彪,名是高祖所赐,字道固,顿丘(今河南浚县)人,家世寒微,有大志,好学不倦。初入仕时,李冲优礼相待,彪也深相宗附,后彪官至御史中尉、著作郎,受高祖恩宠,性又刚烈,成了远近畏惧的人。车驾南伐后,彪与仆射李冲、任城王澄等留京参事,彪每当与冲等意见不同就发怒,事事专恣而行。于是冲上表道:“臣与彪相识垂二十载,初见他才优学博,谓其拔萃;及彪宦位显达,抨击奸邪激烈而无隐避,臣也钦佩他忠直;虽见他时而偏急,也不以为瑕,尽管有人说他威暴,臣以为是执法之官得罪人,易生闲言;现大驾南行,臣与他朝夕共事,才知他言行相乖,专恣无忌,而且推过于人,喜人谄媚,听其言似忠恕贤士,检其行是佞暴之徒。臣与任城王在他面前,须卑躬屈己,如恭顺的弟弟事奉威暴的兄长,他所想所要的,是或不是,无不屈从。如臣所列为实,宜诛彪,以防乱政;如臣言无证,可流放臣,以禁谗言。”时高祖在悬瓠,览表叹愕,有司要处彪死刑,高祖只除其名,彪离朝回乡。亦作卑躬屈膝、卑躬屈节。

【出典】:

魏书》卷62《李彪传》1391、1393页:“冲又表曰:‘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,彪兼尚书,日夕共事,始乃知其言与行舛,是己非人,专恣无忌,尊身忽物,安己凌上,以身作之过深劾他人,己方事人,好人佞己。听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贤,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贼。臣与任城卑躬屈己,若顺弟之奉暴兄。其所欲者,事虽非理,无不屈从。依事求实,悉有成验。如臣列得实,宜殛彪于有北,以除奸矫之乱政;如臣无证,宜投臣于四裔,以息青蝇(《诗·小雅》篇名。中有‘营营青蝇止于樊,恺悌君子无信谗言’之句。后以青蝇喻进谗小人。)之白黑。’高祖在悬瓠,览表叹愕曰:‘何意留京如此也!’有司处彪大辟(死刑,古五刑之一),高祖恕之,除名而已。彪寻归本乡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42回:“小兔子卑躬屈节,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。” 近代·佚名:《清朝野史大观》卷2《豫王妃孀妹刘三秀传》:“刘居家喜南面坐。诸婢仆屏息听指挥惟谨。今一旦欲其卑躬屈膝,辱充下陈,宜其宁死不愿也。”


见“卑躬屈节”。《魏书·李彪传》:“臣与任城~,若顺弟之奉暴兄。”


【词语卑躬屈己】  成语:卑躬屈己

猜你喜欢

  • 泣鼎湖

    源见“乘龙出鼎湖”。哀悼帝王、重臣去世。柳亚子《四月廿五日前明永历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》诗:“魂依凤辇排阊阖,血洒龙髯泣鼎湖。”

  • 驱车九折阪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表现忠于职守,不畏艰险。清陈康祺《壬癸藏笔记》卷五:“迹公九嶷张宴一会,觉驱车九折阪,置酒三垂冈,叔子游岘首,梁公陟太行,前史风徽,犹可颉颃也。”

  • 利巧

    《礼记.表记》:“其民之敝,利而巧,文而不惭,贼而蔽。”后以“利巧”谓贪婪诡诈。《晋书.刑法志》:“利巧之怀日滋,耻畏之情转寡。”【词语利巧】   汉语大词典:利巧

  • 阳春

    同“阳春白雪”。唐白居易《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》诗:“《阳春》曲调高难和,淡水交情老始知。”明许潮《写风情》曲:“我安排彩袖,殷勤捧玉髓。轻盈舞羽衣,务教他锦囊倾出《阳春》句。”【词语

  • 色丝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“绝”的离合析字。谓绝妙;妙文。唐张说《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》诗:“斋戒觌华玉,留连叹色丝。”宋曾巩《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》诗:“枣木已非真篆刻,色丝空喜好文章。”明高启《感怀次蔡参军

  • 东皋

    向阳的田野或高地,多指归隐后的耕地。《文选.阮嗣宗诣蒋公》:“方将耕于东皋之阳,输黍稷之税,以避当涂者之路。”又《文选.潘岳.秋兴赋》:“耕东皋之沃壤兮,输东稷之余税。”李善注:“水田曰皋,东者取其春

  • 江山好改,秉性难移

    同“江山好改,本性难移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回:“老兄,你岂不闻‘江山好改,秉性难移’?你切不可打量他从此就这等好说话了。”见“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20回:“老兄,你岂不闻‘~’?”

  • 阿戎

    《世说新语.简傲》:“王戎弱冠诣阮籍”南朝梁.刘孝标注引《竹林七贤论》:“初,籍与戎父浑俱为尚书郎,每造浑,坐未安,辄曰:‘与卿语,不如与阿戎语。’就戎,必日夕而返。”晋人王戎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戎幼

  • 弓冶之传

    同“弓冶箕裘”。明 吾丘瑞《运甓记.剪发延宾》:“孩儿陶洪,诗书勤习,堪承弓冶之传。”【词语弓冶之传】  成语:弓冶之传

  • 流言蜚语

    泛指毫无根据的挑拨诽谤之辞。明文秉《先拨志始》卷下: “或巧布流言蜚语,或写匿名文书。 ” ●《书·金縢》: “武王既丧, 管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: ‘公将不利于孺子。’ ” 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