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
汉.王符《潜夫论.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是故人君通必兼听,则圣日广矣;庸必偏信,则愚日甚矣。”

王符所言,指必须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;只听一方面的意见,就信以为真,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。

资治通鉴》唐太宗贞观二年:“上问魏征曰:‘人主何为而明,何为而暗?’对曰:‘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’”


并列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就清醒明白;单信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。语本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贞观二年》:“上问魏徵曰:‘人主何为而明,何为而暗?’对曰:‘~。’”△多用于写人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的态度方面。也作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、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蔽”。


【词语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】  成语: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汉语词典: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
猜你喜欢

  • 尚书履声

    履声:走路的声音。郑崇字子游,年轻时为郡文学史,后由大司马傅喜推荐,汉哀帝提拔郑崇任尚书仆射。郑崇屡次求见哀帝谏争政事,哀帝常听从采纳。郑崇每次上殿朝见时,都拖着皮靴子。哀帝一听到远处的走路声,就笑着

  • 胶漆陈雷

    同“陈雷胶漆”。宋辛弃疾《沁园春.和吴尉子似》词:“怅平生肝胆,都成楚越。只今胶漆,谁是陈 雷?”

  • 三接

    《周易.晋卦》:“康侯因锡马藩庶,昼日三接。”唐.孔颖达疏:“昼日三接者,言非惟蒙赐蕃多,又被亲宠频数,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。”“三接”指旧时皇帝对所亲近的宠臣,一日之间接见三次之多。后因用为大臣受到宠

  • 便便痴腹

    源见“孝先便腹”。自谦腹无才学。宋陆游《夜宴赏海棠醉书》诗:“便便痴腹本来宽,不是天涯强作欢。”

  • 伊吕

    《汉书.刑法志》:“故伊吕之将,子孙有国,与商、周并。”伊吕是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吕尚合称,他们二人都是辅佐帝王的大臣。后遂用为辅弼重臣之典。清.方文《田居杂咏》诗:“幸而遇明主,伊吕伯仲间。”【词语伊

  • 臧文仲窃位

    《论语.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臧文仲其窃位者与?知柳下惠之贤,而不与立也。’”鲁国的臧文仲不起用展禽(因受封在柳下,故称柳下惠。惠是他的谥号。)。孔子说:“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,而不起用,不就是窃居其位吗

  • 齐彭殇

    《庄子.齐物论》:“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,而太山为小;莫寿乎殇子,而彭祖为夭。”彭祖,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,寿八百岁。殇子,幼年早死者。齐,等量齐观。对于这段话的含义,我们试作出如下解说:天地间客观存在

  • 朝三暮二

    源见“朝三暮四”。形容主意多变。《西游记》五九回:“似师父朝三暮二的,这等担阁,就从小至老,老了又小,老小三生,也还不到。”【词语朝三暮二】  成语:朝三暮二汉语大词典:朝三暮二

  • 魂压怒涛

    源见“伍胥潮”。称颂子胥忠心赤胆,至死不渝。明高启《谒伍相祠》诗:“魂压怒涛翻白浪,剑埋冤血起腥风。”【词语魂压怒涛】  成语:魂压怒涛汉语大词典:魂压怒涛

  • 麟台

    同“麒麟阁”。宋 李九龄《代边将》诗:“据鞍遥指长安路,须刻麟台第一功。”【词语麟台】   汉语大词典:麟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