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以德报怨

以德报怨

原作“以德为怨”意为对人施恩处理不好反而结怨。后指以恩德或好处施于与己有结怨的人。公元前645年九月,秦晋两国战于韩原,晋惠公战败被擒。十月,晋国以阴饴甥为使与秦签订和约。秦穆公问阴饴甥:“对于签订和约,贵国意见是否一致?阴饴甥答道:“不一致,晋国百姓深以国君被俘为耻,又为作战牺牲的亲人而悲痛。想拥立晋太子与秦国继续战斗。而朝廷大臣则爱惜被俘的国君,一定要报答秦国不杀被俘国君之恩,至死不变心。”秦穆公问:“晋国上下对晋惠公的命运是怎样估计的?”阴饴甥答道:“老百姓都十分悲哀,以为秦国一定会杀掉他。大臣们认为,晋国已经认罪,秦国一定会释放他。这是天高地厚之大德,无疑会使服罪的人感恩戴德以图报答,也使怀有二心的人畏惧严刑而不敢反叛。毕两功于一役,秦就可以称霸诸侯。现在送晋君回国与否还不确定,既废晋君而不立新君,反使本来的德变成怨,秦国是不会这样干的。于是秦穆公放晋侯回国,秦晋两国又恢复了友好关系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十月,晋阴饴甥会秦伯,盟于王城。秦伯曰:‘晋国和乎?’对曰:‘不和。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,不惮征缮以立圉也。曰:‘必报仇,宁事戎狄’。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,不惮征缮以待秦命。曰:‘必报德,有死无二。以此不和。’秦伯曰:‘国谓君何?’对曰:‘小人戚,谓之不免。君子恕,以为必归。小人曰:‘我毒秦,秦岂归君?’君子曰:‘我知罪矣,秦必归君。’贰而执之,服而舍之,德莫厚焉,刑莫威焉。服者怀德,贰者畏刑,此一役也,秦可以霸。纳而不定,废而不立,以德为怨,秦不其然。’秦伯曰:‘是吾心也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’。” 宋·崔鶠《杨嗣复论》:“君子不念旧恶,以德报怨,而小人忘恩负义,至以怨报德。” 《毛泽东选集·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民国二十五年(一九三六年)西安事变时期,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成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


偏正 用恩德去回报怨恨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毛泽东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中国共产党~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城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关系。→以直报怨浇瓜之义 浇瓜之惠 ↔以怨报德 恩将仇报 以德服人 以德报德。也作“德以报怨”。


【词语以德报怨】  成语:以德报怨汉语词典:以德报怨

猜你喜欢

  • 摄官承乏

    摄:兼理。承乏:意谓职位出缺,暂且由自己来承担。 旧时常用作官吏履任视事的谦语。语出《左传.文公二年》:“敢告不敏,摄官承乏。”杜预注:“言欲以己不敏,摄承空乏。”《宋书.谢灵运传》:“余摄官承乏,

  • 学舞鹤

    旧题淮南八公《相鹤经》:“鹤二年落子毛,易黑点,三年产伏,复七年羽翮俱,复七年飞薄云汉,复七年舞应节,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声中律。”(引自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一六)传说仙鹤长到七岁时能应节而舞。后以“学舞鹤

  • 谢郎句

    同“谢练”。宋李之仪《青玉案.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》词:“夕阳杳杳还催暮,练净空吟谢郎句。”

  • 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

    逆:违反,不顺。 好药喝起来虽苦,却有利于治好疾病;直言劝告虽不顺耳,却有利于处世为人。语出汉.刘向《说苑.正谏》:“孔子曰:‘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’”《孔子家语.六本》引同。明

  • 羊昙悲感

    同“羊昙泪”。宋张炎《壶中天.怀霅友》词:“李 杜飘零,羊昙悲感,回首俱陈迹。”

  • 凿枘

    亦作“圆凿方枘”。凿,木匠所凿之圆孔;枘(ruì),插入卯眼的木栓。凿枘本相入之物,但圆凿而方枘,则很难插入。后人因以凿枘比喻两不相合或两不相容。宋玉有首诗说,凿一个圆孔,把四楞木头放进去,我当然知其

  • 佩弦

    源见“韦弦”。佩带弓弦。弓弦常紧绷,故性缓者佩以自警。谓以有余补不足。唐白居易《何士乂可河南县令制》:“然能佩弦以自尊,带星以自勤。”【词语佩弦】   汉语大词典:佩弦

  • 尚子愿

    同“向平之愿”。宋文同《夏日闲书墨君堂》诗之一:“尚子愿未毕,安能赋归田?”

  • 四君

    汉代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当此之时,齐有孟尝,赵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,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重士。”史又称为“四公子”或“四豪”。

  • 檀公策

    《南齐书.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(道济)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!”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,此是当时的习惯用语,王敬则在这里是用以讽刺东昏侯父子的。三十六本为虚指,重点在于一走了事,后来好事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