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乌合之众

乌合之众

比喻军队纪律松散,象群鸦一样的聚合,不堪一击。耿弇(3-58年)字伯昭,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县东南)人。父耿况,王莽末为上谷郡(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)守。时绿林入关,更始称帝。耿况因遣耿弇赍贡献,归顺更始政权。行至中途,恰值王郎诈称汉成帝子刘子舆。随从耿弇的两个属吏私下商议,刘子舆是汉室正统,何必远求归顺更始政权。耿弇手扶宝剑说道:“刘子舆只是已疲惫不堪的流寇而已。”属吏不听他的劝告,私自脱逃,投降了王郎,而耿弇则投奔了当时属于更始麾下的刘秀。他以上谷之兵配合刘秀攻灭了王郎的乌合之众。刘秀遂以其父耿况为大将军。刘秀即位后,拜弇为建威大将军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19卷704页《耿弇传》:“及王莽败,更始立,……(耿)况自以莽之所置,怀不自安。时弇年二十一,乃辞况奉奏诣更始,因赍贡献,以求自固之宜。及至宋子,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,起兵邯郸。弇从吏孙仓、卫包于道共谋曰:‘刘子舆成帝正统,舍此不归,远行安之?’弇按剑曰:‘子舆弊贼,卒为降虏耳。我至长安,与国家陈渔阳、上谷兵马之用,还出太原、代郡,反覆数十日,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,如摧枯折腐耳。观公等不识去就,族灭不久也’。仓、包不从,遂亡降王郎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马总《〈意林〉〈管子〉》:“乌合之众,初虽有欢,后必相吐,虽善不亲也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43回:“曹操收袁诏蚁聚之兵,劫刘表乌合之众,虽数百万不足惧也。”


偏正 像乌鸦那样暂时聚合的一群。比喻临时凑合起来,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一群人。语出《管子》(《意林》引):“乌合之众,初虽有欢,后必相吐,虽善不亲也。”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归发突骑以辚~,如摧枯折腐耳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比喻临时凑集,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方面。→瓦合之卒乌合之师 一盘散沙 ↔百万雄师。 也作“乌合之卒”、“乌集之众”。


【词语乌合之众】  成语:乌合之众汉语词典:乌合之众

猜你喜欢

  • 囊中诗

    源见“锦囊佳句”。称集存的诗作。清吴伟业《盐官僧香海问诗》诗:“索我囊中诗,搔首不能对。”

  • 金莲步

    《南史.齐废帝东昏侯纪》:“凿金为莲华以帖地,令潘妃行其上,曰:‘此步步生莲华也。’”后以“金莲步”美称女子娇美的走路姿态。宋赵师侠《鹧鸪天.赠妙惠》词:“凌波稳称金莲步,蘸甲从教玉笋斟。”【词语金莲

  • 苏模棱

    源见“模棱两可”。泛指遇事不置可否、处世圆滑的官员。清赵翼《读史》诗之十四:“荐一苏模棱,庸庸但伴食。”

  • 彩戏

    同“彩衣娱亲”。宋邹应博《感皇恩.知平江日寿母上官太夫人》词:“觅得个州儿,稍供彩戏。”

  • 鲜克有终

    见〔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〕。

  • 玉倒山颓

    同“玉山倾倒”。清刘献廷《兰阴午日韵限垂碑扅醿榰》:“只应酩酊红榴下,玉倒山颓不用榰。”并列 比喻饮酒醉倒。清·刘献廷《兰阴午日韵限垂碑扅醿楮》:“只应酩酊红榴下,~不用楮。”△褒义。美化酒醉仪态。→

  • 螓蛾

    同“螓首蛾眉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泪烛裁诗》:“惊魂蘸影飞,恨绕螓蛾。”张素《自掾曹不辟而无贤吏》诗:“可怜渐渐螓蛾瘦,但见沈沈赑屃眠。”【词语螓蛾】   汉语大词典:螓蛾

  • 蚍蜉撼大木

    同“蚍蜉撼大树”。宋 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二:“又黄次伋者,不知何许人,赋《评孟》诗十几篇,极诋孟子,且及子思……蚍蜉撼大木,多见不知量也。”见“蚍蜉撼大树”。宋·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2:“~,多见不知量

  • 指鹿作马

    同“指鹿为马”。《三国志.鲍勋传》:“大军还洛阳,曜有罪,勋奏绌遣。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。诏曰:‘勋指鹿作马,收付廷尉。’”见“指鹿为马”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鲍勋传》:“大军还洛阳,曜有罪,勋奏绌遣。而曜

  • 祖生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后世诗文常称祖逖为祖生。唐胡曾《咏史诗.豫州》:“策马行行到豫州,祖生寂寞水空流。”宋刘克庄《贺新郎.送陈真州子华》词:“两河萧瑟惟狐兔,问当年、祖生去后,有人来否?”【词语祖生】